更多更新TXT好書請關注炫|浪小說,請訪問ncs.xvna.com
格式塔心理學是西方現代心理學的主要流派之一,根據其原意也稱為完形心理學,完形即整體的意思,格式塔是德文“整體”的譯音。1912年在德國誕生,後來在美國得到進一步發展,與原子心理學相對立。
“格式塔”(Gestalt)一詞具有兩種涵義。一種涵義是指形狀或形式,亦即物體的性質,例如,用“有角的”或“對稱的”這樣一些術語來表示物體的一般性質,以示三角形(在幾何圖形中)或時間序列(在曲調中)的一些特性。在這個意義上說,格式塔意即“形式”。另一種涵義是指一個具體的實體和它具有一種特殊形狀或形式的特征,例如,“有角的”或“對稱的”是指具體的三角形或曲調,而非第一種涵義那樣意指三角形或時間序列的概念,它涉及物體本身,而不是物體的特殊形式,形式隻是物體的屬性之一。在這個意義上說,格式塔即任何分離的整體。
格式塔心理學這一流派不像機能主義或行為主義那樣明確地表示出它的性質。綜合上述兩種涵義,它似乎意指物體及其形式和特征,但是,它不能譯為“structure”(結構或構造)。考夫卡曾指出:“這個名詞不得譯為英文structure,因為構造主義和機能主義爭論的結果,structure在英美心理學界已得到了很明確而很不同的含義了。”因此,考夫卡采用了E.B.鐵欽納(E.B.Titchener)對structure的譯文“configuration”,中文譯為“完形”。所以,在我國,格式塔心理學又譯為完形心理學。
格式塔這個術語起始於視覺領域的研究,但它又不限於視覺領域,甚至不限於整個感覺領域,其應用範圍遠遠超過感覺經驗的限度。苛勒認為,形狀意義上的“格式塔”已不再是格式塔心理學家們的注意中心;根據這個概念的功能定義,它可以包括學習、回憶、誌向、情緒、思維、運動等等過程。廣義地說,格式塔心理學家們用格式塔這個術語研究心理學的整個領域。
格式塔心理學的起源
格式培心理學誕生於1912年。它強調經驗和行為的整體性,反對當時流行的構造主義元素學說和行為主義“刺激-反應”公式,認為整體不等於部分之和,意識不等於感覺元素的集合,行為不等於反射弧的循環。
19世紀末,以馮特(W.Wundt)為代表的心理學家倡導了構造主義心理學,提出了格式塔心理學家稱之為“束捆假設”(bun-dle hypothesis)的元素說,認為複雜的知覺是簡單感覺的束捆,意識經驗是各種簡單元素的群集。正如R.S.伍德沃斯(R.S.Woodworth)所說,1912年對於心理學的舊理論來說,是一個煩惱的年頭:行為主義在美國對構造主義發起猛烈抨擊,與此同時,格式塔心理學在德國對構造主義進行討伐。開始時,這兩種運動都反對構造主義的元素學說,後來,兩者逐漸互相對立起來。它們的根本分歧在於:前者完全拒絕討論意識,甚至不承認意識的存在;後者則承認意識的價值,隻不過不同意把意識分解為元素。
格式塔心理學把構造主義的元素說譏稱為“磚塊和灰泥心理學”,說它用聯想過程的灰泥把元素的磚塊粘合起來,借以壘成構造主義的大廈。問題在於:一個人往窗外觀望,他看到的是樹木、天空、建築,還是組成這些物體的各種感覺素質,例如亮度、色調等等。如果是前者,則構造主義的大廈就會倒塌。G.A.米勒(G.A.Miller)曾舉過一個有趣的例子,用以說明當時格式塔心理學的聲勢和構造主義的困境:當你走進心理學實驗室,一個構造主義心理學家問你,你在桌子上看見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