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讓孩子成為卓越的社會人(1 / 3)

概述:“忠恕之道”是儒家提倡的一種處世哲學,處理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原則。即做好自己,同時要想到他人,是以待自己的態度對待人。孔門的弟子以忠恕作為貫通孔子學說的核心內容,是“仁”的具體運用。在物質極大豐富的今天,很多家長忽視了對於孩子“忠恕”的教育,而是用所謂的“聰明的處事”、“多一點心眼”、“不吃虧”的觀點來教育孩子。而聰明的父母會教育孩子忠厚、實在,多為他人著想,甚至是吃點虧也無所謂,這樣的孩子才會擁有寬廣的胸懷,能夠承擔起重任。

第一節社會規範人人都要遵守

“忠恕”之道能夠很好地處理自身與他人的關係。在生活中最具體、最基本的表現就是每個人都要遵循一定的規範,這是保障個人權利不受侵害的基本要素。作為社會人,每個人都應該遵循所在群體的社會規範,因為一旦社會秩序被打亂,個人的權利也就無法得到保障。比如有的孩子喜歡在一些公眾場合肆無忌憚地大聲說話、唱歌,沒用的東西隨手亂丟。還有的將偷竊作為一種樂趣,總是喜歡順手牽羊地拿走一些看似不值錢的小東西,這些都是不遵守社會規範的、自私的表現。又如酒後不能開車是人人都應該遵守的交通規則,可偏偏有人冒著生命危險去違反這個規則。結果可想而知,頻繁的酒後駕車事故,以及無數因此遭遇災難的家庭已經給那些無知的人們敲響了振聾發聵的警鍾。所以,我們一定要從小教育孩子,遵守社會的規範。這既是履行一個社會人的職責,同時也是自身權利的有效保障。

讓孩子遵守社會規範的前提是要孩子認識社會規範。首先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孩子接觸的第一個社會環境,所以家庭也要有一定的規範和原則,不能孩子想怎麼樣就怎麼樣,對於一些不合規矩的行為家長一定要適時製止。另外,在帶孩子外出時,要時時提醒孩子什麼是應該的。

由於孩子對遵守行為規範的意義並不理解,他們的行為往往是在成人影響與要求下去做的。即使你的孩子雖然有些行為符合社會行為規範,但這些行為往往缺少自覺性和穩定性,所以父母要有意識地對孩子進行遵守社會行為規範的訓練。首先,要給孩子立點規矩,這些規矩可從孩子日常生活中的一點一滴做起,對孩子進行養成教育。如,對人有禮貌,不吵鬧,不打人、罵人,不拿他人東西,不折公共場所的花草樹木等。這些事情在成人眼裏是小事瑣事,但對孩子來說卻與遵守公共紀律、維護法紀,成為有道德的人有著密切的關係。

父母的行為對孩子學習社會行為規範起著重要的榜樣作用。在對孩子立規矩的時候,父母要與孩子共同遵守規矩,還要時刻注意自身的言行是否符合規範,使自己成為遵守社會行為規範的典範,用社會規範約束自己的言行,對不符合社會道德、風俗、習慣、禮節等行為加以調控。不說違背社會公德的話,不做違背社會法紀的事,使其言行在孩子學習社會行為規範中產生積極效應。同時,家庭要形成維護社會規範的氣氛。對於孩子遵守社會行為規範的行為要充分讚揚和鼓勵,而對不文明、違背社會風俗、侵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要嚴肅糾正。讓孩子覺得遵守社會規範是光榮的,而破壞社會道德規範是恥辱的,孩子在這一氛圍中必然會逐漸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提高對社會規範的認知能力。

最後正確的教育態度和方式,以及良好的家庭關係有助於孩子主動遵守社會規範。父母要用愛的方式教育孩子而不是打罵和懲罰,使孩子逐漸形成控製能力,養成遵守社會規範行為,應該在教育孩子過程中既給孩子以慈愛,又要對孩子提出合理要求而不用懲罰。父母之間、父母與孩子之間要相互尊重,樹立民主的家風,給孩子創設輕鬆愉快的生活環境等,對培養孩子遵守社會行為規範大有益處。

第二節為他人著想的人更幸福

“忠恕”的核心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說自己不情願的也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我們的生活中不乏這樣的孩子,他們往往隻顧自己,不顧別人,喜歡怎麼樣就怎麼樣。根本不會考慮事情的結果會不會影響他人,或者侵犯到他人的利益。尤其是現在的獨生子女,從小就是家裏的“小皇帝”,加上生活條件優越,更滋長了他們嬌氣、驕傲、任性、固執甚至蠻橫的性格特點。他們往往為一點小事斤斤計較,甚至大動“幹戈”。因此,對少年兒童實施思想教育,首先要讓他們學會為他人著想。

我們生活的世界是一個人與人之間緊密相連的世界,因此,我們的生活總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別人的生活,反之,別人也影響到我們。懂得生活,懂得為別人著想,人與人之間才會融洽相處,快樂地生活。理解是一種寬容,是一種胸懷。為別人著想的人,處處受尊敬,而一個隻為自己打算的人,走到哪裏都會讓人瞧不起。

有這樣一個母親,常常一副笑容可掬的樣子,喜歡幫助別人。一天晚上女兒寫完作業,就將音響打開,說要跳會兒舞。媽媽聽了,對女兒說不行。因為樓下的王爺爺有心髒病,需要安靜地休息。再說,左鄰右舍都需要休息,還是隻看一遍吧,就別跳了。女兒聽了極不情願地坐了下來,靜靜地開始觀摩動作。可就在這時候,樓上傳來咚咚的聲音,一聽就知道是小孩子在蹦跳。女兒皺了皺眉頭說:“媽媽,您聽樓上的人家怎麼也不管管自己的孩子啊,我上去說說他們去。”沒想到這個母親卻說:“算了吧,樓上的孩子還小,肯定是喜歡蹦蹦跳跳了,再說小孩子隻有蹦蹦跳跳才能健康。這都是小孩子的天性,你小時候也是這個樣子,大家都特別喜歡你。”“可是,媽媽,”女兒不解地說,“那這樣我們不是吃虧了嗎?”媽媽回答說:“我們並沒有吃虧啊,你想想:如果大家在生活中都能多為別人想一想,是不是會多一些和諧,少一些不必要的爭吵和糾紛啊。”

這位母親自己可能沒有意識到,她其實是將儒家思想中為人處事的道理非常鮮活地運用到了生活中。然而我們不得不說,大多數父母對孩子在這方麵的教育是非常欠缺的。在家中,我們的孩子是中心,到了外麵更是教育他處處占上風,生怕孩子受一點委屈、吃一點虧。在這樣的教育下,每個孩子都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愛護、關心別人。長大後走向社會後,可想而知會是什麼樣的人,這就是我們的社會為什麼越來越冷漠的根源。另外,我們說,多為別人著想並不是說不想自己,而是在處理自己和他人的關係的時候,能夠很好地考慮別人的利益。世界上的事情都是有因果聯係的,能夠為別人考慮的人,也會受到其他人的尊重和愛,同樣會得到很多的幫助。

被寵壞的孩子會不懂得考慮別人,同樣缺乏愛的孩子也很容易變得自私,忽略別人的感受。著名教育家捷樂任斯基說過:“隻有愛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好孩子。”愛是人的一種需要,對於孩子來說,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他們希望得到身邊人的愛護。如果這種愛的需要得到滿足,孩子就會對家長產生依戀感、信任感。當家長對孩子進行教育時,他們會從心裏感到父母是為自己好,從而聽從父母的教誨。反之,如果這種愛的需要得不到滿足,孩子就會變得非常叛逆,不願意與人合作,缺乏安全感,甚至產生自私自利的行為。因此,我們要給孩子充分的關愛和安全感,在充滿溫馨的環境下長大的孩子自然也會努力去學會關心他人,為他人著想。

總之,為他人著想,是一種胸懷,一種境界,懂得為他人著想的孩子在以後的人生中必定可以贏得更多人的愛和支持。未來的社會是合作的社會,父母要教育孩子學會關心他人,給人方便,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減少人與人之間的矛盾衝突,使每個人都能生活在關愛與幸福之中,真切地感受到大家庭的溫暖。同時自己也能得到別人的幫助與關心,這是人世間最大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