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節(1 / 1)

配合會使孩子潛意識中感到家長對他的接納,尊重和專注。讓孩子在溝通的過程中感覺到舒服而樂意繼續下去。

有一位母親,兒子14歲。12歲以前和她的關係還不錯,常常有說有笑。孩子上了中學以後,不知道為什麼,和她的關係開始惡劣起來。尤其是近幾個月,更是對她毫不理睬。孩子坐在客廳,她一進入客廳,孩子就跑回房裏,她跟進房裏,孩子就馬上跑出去。這位母親請教我該怎麼辦?

這位母親說話的語調很高,速度很快,說話中字裏行間都是理性的分析。我先問了她一些問題:

“你的孩子說話的聲調是不是比較沉,比較慢?”

“是啊!戴先生,您是怎麼知道的?”

“你的孩子想事情的時候,是不是比較多的時候是低著頭,眼睛往下望?”

“是啊!您怎麼知道?”

其實我是從母親所給予的資料而猜測的。從母親的說話很快的語速,我猜測母親的◣

多給孩子肯定,常常對孩子說爸爸媽媽很愛他,永遠不要開“爸媽不要你”這種玩笑。多一點擁抱孩子,讓孩子在禸體上感受到父母對他的愛。當孩子有了充足的安全感,他的自信也會慢慢培養起來。

孩子是“應該”怕陌生人的,害怕的情緒是孩子的保護機製,如果孩子不怕陌生人,很可能就會被壞人騙走了。父母可以對孩子說:“害怕是可以的”。

如果對方是父母所認識的朋友,父母可以正式介紹給孩子認識,先接受孩子的害怕,讓孩子慢慢的去適應這位“新朋友”!

孩子:女 5歲

問題:多動,頑皮,該怎樣教導?

六歲以下的孩子,邏輯思維尚未發育成熟,他們學習的途徑就是通過他們的感官:看,聽,嗅,嚐,和身體的觸摸。一個充滿好奇心,學習能力強的孩子,通常是一位活潑好動的孩子。我們常常要六歲以下的小孩安靜的坐著,那是違反孩子學習成長的天性的。家長可以在安全的範圍內滿足孩子的好奇心,保持他愛學習的動力,例如孩子對發亮的燈泡很好奇,要上前摸一下,家長可以預備好紅花油,讓他去摸燈泡,等他摸到燈泡燙著手的時候,好好愛他,為他療傷,這個過程會讓孩子學到一個新的經驗,同時感受到父母對他的愛。

如果孩子安靜不下來做學校的功課,可以允許孩子每15分鍾出來走走,不一定要他1,2個小時坐著做功課。隨著他成長的過程來教導,會有事半功倍之效。

(完)


本文已閱讀完畢,歡迎發表書評!

感謝mmmmmy上傳分享本文,訪問用戶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