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是根據我2001年的部分日記整理而成的,可以說,記錄的都是真實的故事。
我是1999年底從安徽老家來北京謀職的。記得剛來北京時,那才叫苦,食不果腹,舉目無親,居無定所。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在朝陽區金台路的一個報亭發現了一份專司職業中介的《手遞手》報,看過之後,我在這份報上隨手刊登了一條個人的求職信息,實際上並沒有抱什麼希望。誰知道幾天後,令我意想不到的消息傳來,人民日報市場報《聯合打假》周刊通知我去應聘。尤其令我驚喜的是,報社麵試後竟然錄用了我。就這樣歪打正著,我在京城做了記者。
到報社工作的頭幾個月,因沒有住房,我一直住在辦公室裏,說白了,就是睡在辦公桌上,白天卷鋪,晚上開鋪。條件雖然艱苦,但精神還很充實。此後的一天,主編告訴我,報社保衛處有要求,員工不能留宿在辦公室,我隻好想辦法外出租房。王京就是我的第一個房東。
王京家在朝陽區青年路,離人民日報社不算太遠,坐公交車隻有6站地。他家是一個小小的“準四合院”,進大門東西兩邊各有兩間小房,每間大約10平方米左右,院中有一個洗臉池,再進去的3間北房就是王京家的正屋。王京一家共4口人,妻子叫李敏,兩個男孩子都很小,房子足夠住,所以院子裏的4間小屋全部用來出租。我就住在進門西邊的第二間出租屋。
我是2001年10月2日開始在王京家租房的。我住進來的時侯,這裏已有一個青年男子和一位中年婦女各租了一間,我對門的一間屋是空的。有了工作,有了收入,又有了住房,我此刻的心情有說不出的高興。每天下班回到出租屋裏除了看書就是寫作,一切都顯得很正常、很平靜。
可是自從夏小鳳、夏小雨及孫曉他們3人來了之後,我的生活和學習開始有了一些微妙的變化。但在某種意義上說這種變化似乎是一種動力,從他們的生活中我感受到了闖蕩人生的艱辛,讓我更珍惜眼下來之不易的工作崗位和人與人之間的友情。就在這間小小的出租屋裏,我寫出了很多頗有影響的新聞作品,如《假軍隊偵破紀實》《500強企業真戲假唱》等。
夏小鳳和夏小雨是親姐妹,山西省人,家住在山區,生活上十分貧困,除她倆外,家中還有父母和一個小弟弟。父親身體患病,弟弟要上學,母親一個人苦苦地支撐著這個家,所以她倆在高中未讀完時就離開了家鄉到北京闖蕩。在我們相識前,她倆在北京生活已有3年多時間了。她倆多半時間在歌廳上班,夏小鳳就是在歌廳上班時認識了湖南來京的青年孫曉,爾後二人同居。不知什麼原因,自從夏小鳳他們到王京家租房以後,孫曉在這裏僅住了幾天就不見了人影兒。後來我才知道他與夏小鳳分手了,究竟為什麼分手我就不知道了。
在出租屋的日子裏,關於她姐妹倆的工作我從未當麵提及過,倒是她倆常常問到我的工作及其他方麵情況。她倆有時做了點兒好菜也常請我和房東王京共享。夏小鳳說:“出門在外,處處要講個和氣。”在這幾間出租房裏,我們幾個北漂人團結得就像是親兄弟姐妹一樣。
後來,可能是長期在歌廳工作和其他方麵的原因,夏小鳳的人品發生了質的變化,漸漸成了一個不公開的妓女,在這間小出租屋裏與許多男人發生過肉體交易。2001年底,北京市開展嚴打,夏小鳳與一群小姐去了河北省廊坊市,丟下夏小雨一個人孤獨地守在這間出租屋裏。
就在夏小雨備感孤獨失落時,廊坊傳來了夏小鳳被公安機關拘留的消息,這對夏小雨來說不啻於晴天霹靂。夏小雨四處托人到廊坊去拉關係、找門路。後來究竟結果如何,我就無從得知了,因為我到別的地方去租房了。
一眨眼兒9年過去了,夏小鳳、夏小雨姐妹倆也不知身在何方?王京家據說因城區改建也搬遷了。如今,昔日這裏的很多平房已陸續被興隆家園那一幢幢高大的樓群所代替。我偶爾路過此地時,眼前還會浮現出過去的一幕幕情景和夏小鳳他們一張張熟悉的麵孔。因為我一直沒有忘記他們,沒有忘記我們在一起度過的那一段美好而紛雜的生活時光,當然,還有那間我曾經住過的小小的出租屋。
此書沒有驚天動地的故事情節,也沒有華麗的詞彙點綴,但整理這部書稿時卻傾注了我的真心和真情。
就讓這本小冊子作為我和我們這群北漂人之間的永久紀念吧!
(為保護他人隱私,書中人物王京、夏小鳳、孫曉、夏小雨、李偉、陳秀芳均為化名)
2010年3月9日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