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造訪學校,同教師合作(1 / 2)

日本的教育同醫療、福利一樣,也是借助“現場”來支撐的。即便處於無可挽回的行政、政治、大眾媒體的挾持之下,醫療、福利、教育卻仍然能夠保證一定的水準、正常的運作,其緣由首先在於,“現場”直麵挑戰、銳意進取、有勇有謀。而今這個“現場”卻處於崩潰的危機之中。

在這本《學校見聞錄》中,我想通過仔細地描述學校這個“教育現場”的動態,從學校層麵來驗證今日教育改革的趨勢,探索其可能性。

二、 內發的改革

五泉南小學課堂改革的正式啟動,是從三年前藤村鬱也校長上任開始的。藤村先生同我相識,則是在他上任的兩年前在新潟縣退休校長加納正紘先生主持的一次授業研究團隊“新瀉自我探索會”上。這個團隊同我的關係已有十六年了。這個團隊中的一位教師齋藤淳子先生在五泉南小學執教,藤村先生與齋藤先生機緣巧合,同在一所學校裏以校長與研究主任的角色相互配合,於是很快地便揭櫫“學校共同體”的旗幟,發起課堂改革與學校改革的挑戰。改革啟動之後的第二個年頭的這一天,該校舉辦了第二屆公開研討會。

每當我造訪學校之際,在傾聽兒童的聲音、凝視兒童的姿態與表情之中穿過校門的刹那間,這所學校是怎樣一所學校?比之上年度有哪些變化?課堂教學的狀態、曠課學生的人數、問題行為的數量?——所有這些問題,幾乎統統可以識別,誤差不到一成。若要問起為什麼是可能的?我是難以回答的。或許這是一種經年累月積累起來的經驗所形成的工匠的技藝吧。兒童的聲音、姿態與表情是最容易說明問題的。一般而言,“風風火火的學校”是問題叢生的學校。倘是兒童的言行舉止輕鬆自然,整個校園寧靜沉穩,碰到的是一張張淡定自如的臉龐,那麼,這所學校的教育肯定是優雅的、進取的。

造訪五泉南小學的第一個印象是,兒童的聲音、姿態與表情,比之去年更加溫文爾雅了。不一會兒,同藤村先生、齋藤先生一起進入課堂,簡直是刮目相看了。在去年的公開研討會上,我曾感慨“隻用一年的時間,就幹得如此出色”,可以說一年來的課堂改革獲得了“驚人的進步”。在一二年級的課堂裏,穩定紮實的相互學習關係(全員學習與配對學習)形成了,在3年級以上的課堂裏,所有課堂都實現了4人小組的協同學習和有“衝刺”的學校。而且,這些4人小組的協同學習是由“夯實性學習”與“衝刺性學習”兩個部分組成的,通過這兩個部分的學習,“差生的提升”與“優質生的挑戰”在同一個教學過程中同時實現了。

令人感動的是,每一個教師以協同學習為核心的新型教學方式,正在作為自己的教學風格形成起來。這一天,在觀摩了所有課堂的公開教學之後新任第三個年度的山崎真紀子先生執教4年級理科的教學——《給東西加熱的方法》,上了一堂作為“提案教學”的公開課,以這節課作為一個實例,進行“案例會商”。從這堂課的設計中我們可以看出年輕的山崎真紀子先生積極向上的挑戰精神。同時,我們也可以從教學研討會上每一個教師的發言中,發現每個教師都有相當大量的各具個性、形形色色的兒童學習的事實。作為與會者的我,在備忘錄的每一頁上都記得密密麻麻的。

日本的教育同醫療、福利一樣,也是借助“現場”來支撐的。即便處於無可挽回的行政、政治、大眾媒體的挾持之下,醫療、福利、教育卻仍然能夠保證一定的水準、正常的運作,其緣由首先在於,“現場”直麵挑戰、銳意進取、有勇有謀。而今這個“現場”卻處於崩潰的危機之中。

在這本《學校見聞錄》中,我想通過仔細地描述學校這個“教育現場”的動態,從學校層麵來驗證今日教育改革的趨勢,探索其可能性。

二、 內發的改革

五泉南小學課堂改革的正式啟動,是從三年前藤村鬱也校長上任開始的。藤村先生同我相識,則是在他上任的兩年前在新潟縣退休校長加納正紘先生主持的一次授業研究團隊“新瀉自我探索會”上。這個團隊同我的關係已有十六年了。這個團隊中的一位教師齋藤淳子先生在五泉南小學執教,藤村先生與齋藤先生機緣巧合,同在一所學校裏以校長與研究主任的角色相互配合,於是很快地便揭櫫“學校共同體”的旗幟,發起課堂改革與學校改革的挑戰。改革啟動之後的第二個年頭的這一天,該校舉辦了第二屆公開研討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