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英國的工業革命(Industrial Revolution),根本上引起了世界經濟與社會的改變。工業革命後,興起了許多有錢的資本家,他們是所謂的中產階級。他們在有錢以後,要取得“權勢”,所以努力爭取政治上的保障和地位,因而開了近代西方自由民主政治的先河。
19世紀的30年代,英國的議會已逐漸不完全是貴族和大地主的天下了。中產階級以拒絕納稅等方法,鼓動風潮,造成時勢,終於在1832年通過了改革議會法案,使英國的選民由四十三萬五千人增加到六十五萬六千人。這種優勢——增加了二十二萬選民的優勢,終於使新興的中產階級們控製了英國的下議院,近代民主政治的趨勢從此便愈來愈明確了。
在19世紀早期,正在英國國內這樣走向近代民主政治的當兒,歐洲正是反動勢力的大淵藪。1814年到1815年的維也納會議,正是這種反動的具體表現。英國、奧國、俄國、普魯士、法國,都是這種反動勢力的主宰者。但是這些反民主的逆流究竟抵不住民主的趨向與時潮,就在維也納會議以後的三十三年(1815—1848)裏,就有過十次革命運動:
一、德意誌學生自由統一運動。
二、西班牙的革命。
三、意大利的燒炭黨活動。
四、希臘的革命。
五、法國的七月革命(1830)。
六、比利時的獨立。
七、波蘭的革命。
八、法國的二月革命(1848)。
九、拉丁美洲的革命(自1800年就開始了)。
十、意大利的革命(1848年為奧國平定,1870年完全成功)。這些革命,都證明了這三十三年的世界變動多麼劇烈,也證明了任何民族對反抗反動勢力的壓迫,都是心同此理的。
1848年以後,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發生(1914),其間也有不少自由民主的運動、反抗集權侵略的運動。到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至少德國、帝俄、奧國、土耳其、保加利亞等國家暫時消失了明顯的反動色彩,但是這股逆流,卻慢慢在戰後演變成新起的獨裁勢力。從1917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發生(1939)的二十二年間,獨裁的勢力如日中天,可列表如下:左派獨裁——蘇聯的斯大林
一、匈牙利的霍賽將軍(Admiral horthy)(1919)
二、意大利的墨索裏尼(1922)
三、西班牙的裏韋拉將軍(Primo de Rivera)(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