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文老檔》作者:[清]額爾德尼 噶蓋 庫爾纏
簡介編輯
後金汗皇太極於天聰三年(1629)四月設文館,命儒臣分為兩直,翻譯典籍,記注政事。巴克希庫爾纏等奉命用老滿文纂修史書,遂以為製。天聰六年改用有圈點滿文(新滿文)修撰,歲歲相繼,至崇德年間蔚為巨帙。原本37冊,用明代舊公文紙或高麗箋書寫,各冊長短不齊,厚薄各異。乾隆六年(1741)內閣大學士鄂爾泰、徐元夢奉命將無圈點字檔冊中難以辨識的無圈點老滿文撿出,附注新滿文,按十二字頭序列編成《無圈點字書》一部,存於內閣。宗室覺羅學及國子監學各抄存一部。同時,因檔冊原件年久糟舊,遂逐頁夾紙托裱重新裝訂成冊,以千字文順序編號保存。乾隆四十年(1775)大學士舒赫德等奉命按檔冊原檔整理、重抄。曆時3年,抄出一部,內涵音寫本一套,照寫本一套。每套26函, 180冊。此次重抄用無格宣紙,書法潦草,函帙、 冊衣均用黃紙,稱"草本"。照寫本冊麵簽書老滿文為"無圈點字檔冊";音寫本冊麵簽書新滿文為"加圈點字檔冊"。後以草本為藍本,複繕寫一部,黃綾函,黃綾冊衣,涇紙朱絲欄,書寫楷正,是為正本,稱"大黃綾本",供皇帝閱覽。乾隆四十三年據正本重繕,是為副本,稱"小黃綾本",送盛京(今沈陽)崇謨閣庋藏。
記錄內容編輯
滿文老檔記錄了滿族首領努爾哈赤和他的繼承人皇太極在東北廣大地區統一女真各部,建立八旗兵製和後金政權等一係列活動,進而與明王朝相抗衡,入擾京師周圍各城鎮屯堡,以逼明廷的史事。反映了清初滿族社會經濟、政治、軍事、文化、民族、外交、風俗習慣及宮廷生活等各方麵的情況,還有天文、地理和氣象記載。史料原始,記事廣泛,內容豐富,多為清入關以後官撰史書所不載,對清實錄等書的校訂補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為研究清史、滿族史、關東地方史、民族史和滿族語言文字演進史提供了較係統而翔實的資料。
現存情況編輯
滿文老檔今存原本、重抄本 (包括草本、正本、副本)共4部。原本存於台灣,草本、正本及《無圈點字書》存於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副本存於遼寧省檔案館。1918~1929年金梁招聘人員翻譯沈陽崇謨閣所藏副本,並將其部分內容輯成上下兩編發表,題名《滿洲老檔秘錄》,亦稱《滿洲秘錄》;1933~1935年將其部分內容在《故宮周刊》上連載,名為《漢譯滿洲老檔拾零》。1964年台灣學者廣祿用漢字譯出天命紀元前九年至天命五年檔,題名《清太祖朝老滿文原檔》。1978年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與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合作以乾隆朝重抄檔為藍本全部譯成漢文,1990年3 月由中華書局出版發行,題名《滿文老檔》。
《滿文老檔》,亦稱《老滿文原檔》、《無圈點檔》,是滿文創製後的第一部滿文文獻,為編年體史書。由額爾德尼、噶蓋、庫爾纏等撰,共40冊。
《滿文老檔》記事起於明萬曆三十五年(清天命前九年,1607年),迄於明崇禎九年(清崇德元年,1636年),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努爾哈赤命額爾德尼和噶蓋創製滿文,稱為“無圈點滿文”或“老滿文”。《滿文老檔》最早是用無圈點老滿文書寫,夾雜有蒙古文。皇太極命達海對老滿文進行改造,稱為“加圈點滿文”或“新滿文”。天聰六年(1632年)後,《滿文老檔》又使用加圈點新滿文,記載著清人入關前努爾哈赤、皇太極兩朝的東北地域曆史、經濟、軍事、文化等史料。
《滿文老檔》文法結構簡單,內容生動有趣,開啟了滿族作家文學之先河。《滿文老檔》原稿本37冊,1935年又發現3冊,合計40冊,原本保存於台灣故宮博物院。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依據《滿文老檔》原本重抄,分老滿文本和新滿文本兩部重抄本,乾隆四十四年自北京移至盛京崇謨閣,現保存於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與遼寧省檔案館。
目錄
前言
凡例
太祖皇帝
第一函 太祖皇帝丁未年至乙卯年
第一冊丁未年至庚戌年 ……………………………………1
1.迎擊烏拉部兵…………………………………………1
2.滅輝發部………………………………………………4
3.攻克烏拉宜罕山城……………………………………5
4.與明修女廣及,烏拉布占泰覲見……………………6
5.奏請萬曆帝傳諭朝鮮國王索還瓦爾喀人……………7
6.舒爾哈齊之被黜………………………………………7
7.征呼爾哈、呼葉、雅蘭各路…………………………8
第二冊辛亥年至癸醜年……………………………………11
1.撥毛青布給無妻者自娶 ……………………………11
2.征烏爾占宸、木倫路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