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蘭西組曲

作者:伊萊娜·內米洛夫斯基

序言

一九二九年,貝爾納·格拉塞被一部名為《大衛·格德爾》的手稿深深打動了,手稿是從郵局寄來的,他立即決定出版。正欲與作者取得聯係之時,他卻突然發現,這位作者許是害怕遭到拒絕,沒有留下姓名和地址,隻留下了一個信箱號。於是他在報紙上登了啟示,希望作者前來與他見上一麵,彼此認識一下。

幾天後,伊萊娜·內米洛夫斯基出現在他的麵前時,貝爾納·格拉塞幾乎不能相信這位看上去活潑、平靜,在法國剛剛度過十個年頭的年輕女性竟然能寫出如此才氣逼人、殘忍、大膽,並且筆法如此老道的作品。應該說這是一部作家到了成熟境界才能夠成功寫就的作品。盡管他已經開始欣賞眼前的這位女性了,但是還在懷疑,他問了她很多問題,直到最後才確認,她的的確確就是作者,而不是代替某個希望躲在幕後的知名作家而來。

一經出版,《大衛·格德爾》便受到了評論界的一致好評,乃至伊萊娜 ·內米洛夫斯基也隨之迅速成名,彼此之間相去甚遠的作家——比如說猶太作家約瑟夫·凱塞爾和極右翼君主政體擁護者、反猶作家羅伯特。布拉西雅克——都給了她高度褒揚。生於基輔的伊萊娜·內米洛夫斯基從小就跟家庭教師學法語。除法語外,她還講得一口流利的俄語、波蘭語、英語、巴斯克語和芬蘭語,並且,她還懂意第緒語(中歐與東歐猶太人所使用的語言,與德語想近,同時使用大量希伯來語和斯拉夫語的詞彙),我們在她一九四○年所著的《狗與狼》中能夠感受得到意第緒語的痕跡。

伊萊娜·內米洛夫斯基就這樣轟轟烈烈地進入了文學界,但是她並沒有因此飄飄然。甚至,對於人們如此看重《大衛·格德爾》,她還頗感驚訝,因為在她自己看來,《大衛·格德爾》隻是一本“沒什麼分量的小說”—— 這裏麵沒有一丁點假謙虛的姿態。一九三○年一月二十二日,在給一位朋友的信中,她寫道:“你怎麼會以為,僅僅因為一本書,我會忘了老朋友們呢?一本人們談論半個月之後就要忘得光光的一本書,就像其他一切事情,在巴黎,一切都會被忘記的。”

伊萊娜·內米洛夫斯基一九○三年二月十一日出生於基輔一個我們今天所謂的意第緒家族。她父親雷翁·內米洛夫斯基(其希伯來姓氏為雅利安) 的家庭來自烏克蘭一個叫做內米洛夫的城市,該城市是十八世紀阿西迪姆主義運動(十八世紀初在波瀾形成,在東歐紮根的猶太教革新運動,具有神秘主義傾向,強調宗教性的狂熱)的一個重要中心。內米洛夫大家族從一八六八年在伊麗莎白格勒市開始遭到一連串的不幸,一八八一年,沙皇在伊麗莎白格勒掀起了追捕俄羅斯猶太人的巨大浪潮,並持續了若幹年。雷翁·內米洛夫斯基的家庭早先做稻穀生意,四處旅行,而後進入金融界,積聚起可觀的財富,成為俄國最為富有的銀行家族。在雷翁的名片上赫然印著:雷翁·內米洛夫斯基,沃羅內商業銀行董事長,莫斯科聯合銀行總裁,彼得堡商業私人銀行理事,他在伊麗莎白格勒市地勢較高的街區買了一座豪宅,位於一條安靜的街道上,房子周圍是花園與椴樹林。

伊萊娜完全被托付給家庭女教師照料,她所接受的,都是頗為傑出的家庭教師的教育。她的父母很少把心思放在家庭上,在童年,她是個特別不幸、孤獨的孩子。她很喜歡和欣賞她的父親,隻是父親全部精力都撲在生意上,大多數時間出差在外,要不就是在賭場揮霍財產。她的母親——母親讓別人叫她範妮(她的希伯來名字叫做法伊嘉)——之所以生下這個女兒,完全隻是為了取悅其富有的丈夫。但是母親將女兒的出生看成是自己女性魅力走向衰落的開始,所以生下女兒後就把她完全拋給了奶媽。範妮·內米洛夫斯基 (一八八七年生於奧德薩,一九八九年卒於巴黎)對於女兒有一種強烈的憎惡,因此女兒未曾從母親那裏得到過一丁點母愛的表示。範妮成天坐在鏡子前窺伺著每一根皺紋的出現,塗脂抹粉,做按摩,其餘的時間她都不在家,在外尋求夫妻關係之外的豔遇。這個對於自己的美貌頗為自負的女人滿心恐懼地看著自己的線條一天天鬆弛下去,看見自己徹底變成也許日後隻能靠錢養小白臉的女人。然而,為了證明自己還年輕,她拒絕承認伊萊娜已經長大,而是一直把她當成小女孩來看,很長時間裏,她強迫伊萊娜像一個小學生那樣穿著打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