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新注聊齋誌異(全)
作者:蒲鬆齡
前言
《聊齋誌異》是中國清朝初年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它以寫花妖狐魅、畸
人異行著稱於世,奇特詭譎的故事情節,異彩紛呈的人物形象,不同流俗的美學
理想,構成《聊齋誌異》的獨特風格。它既是中國文學的瑰寶,更是世界文學的
明珠。作者蒲鬆齡無愧為中國文學史上的巨人。
蒲鬆齡生於明崇禎十三年(1640),卒於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字留仙,
號劍臣,別號柳泉居上;山東淄川縣(今淄博市淄川區)蒲家莊人,他的家族,
明萬曆以來也曾“科甲相繼”;但至蒲鬆齡時代,“為寡食眾,家以日落。”
(《述劉氏行實》)分居後,蒲鬆齡“數椽風雨之廬,十畝荊榛之產;賣文
為活,廢學從兒;納稅傾囊,愁貧任婦。”(《呈石年張縣公俚謠序》)十九歲,
“初應童子試,即以縣、府、道三第一,補博士弟子員。”
(張元《柳泉蒲先生墓表》)此後則屢挫於鄉試,以歲貢終老。他一生,除
了去揚州府寶應縣充當幕賓一年,均設帳於縉紳之家;而在同邑西鋪畢際有家時
間最長,設館三十年,七十歲才歸老家居。七十六歲辭世。蒲鬆齡出生前一年,
即崇幀十二年正月,第五次入關的清兵攻被濟南,積屍盈城;血腥洗劫殃及齊魯。
崇禎十七年,清兵再次入關擊潰李自成,建立清王朝,鎮壓各地抗清力量;
壓域黑雲彌漫全國。然而在兵連禍結之中,明中葉以後萌發的民主啟蒙思想依然
向前發展。清初,王夫之、黃宗轟、顧炎武、唐甄等人繼續批判宋明理學,思想
上閃現出更多的民主性光芒。曆史的災難、時代的思潮以及個人的遭遇,這一切
對蒲鬆齡的思想和創作,必然有所影響,蒲氏狂癡招尤,孤憤著書,正是時代使
然。
其思想積極用世,憧憬仁政;他希望賦役征收應當。“念民膏”,刑名出入
應當“得民情”,工役興作應當“惜民力”,(代孫蕙作《放生池碑記》)黑暗
的現實雖然“罔念夫民命”,然而蒲鬆齡則終生堅持“利民濟物”的理想。他睥
睨邪惡,擺脫世俗的羈絆,追求心靈的自由,將自己的人生理想寫入《聊齋誌異
》。
清初人民飽經兵燹戰亂,其心靈創傷尚未平複。《聊齋誌異》有不少篇目,
隱約曲折地展示了那個時代的劫難。舉凡明末北兵入寇的“齊地大亂”、“濟南
大劫”,請初的……薑瓖之變“、”三藩之亂“、”謝遷之變“、”於七之難
“,《聊齋誌異》都曾觸及,雖然含蓄迷離,但都傾向鮮明:詛咒兵連禍結,悼
念受害人民。懷著對人民的深切同情,《聊齋誌異》更把批判的鋒芒指向整個社
會,斥之為”強梁世界“(《成仙》)。
在這個社會裏,“天子一跬步,皆關民命”(《促織》);封建官府像陰司
一樣暗昧(《席方平》);高級官僚惡德滿盈(《續黃粱》),下級官吏鄙瑣貪
婪(《梅女》),衙門公役則“無有不可殺者”。(《伍秋月》);至於地方豪
紳,更是依財仗勢,橫行鄉裏,《聊齋誌異》刺貪刺虐,全無畏忌。
明清兩代用八股取士,以強化其政治統治。蒲鬆齡五十一歲才放棄應舉,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