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老太太命人把少年皇帝的一張桌子換作新的,第二天卻看到那個舊的仍然放在原處。老太太詫異地問孫子原因,少年卻說這桌子原為父皇所有,自己睹物思人也是孝道。老太太聽了這番言語,心中便如打翻了五味瓶,百味雜陳。少年這樣做也是在婉轉地表達自己對她的不滿。

少年越是無聲抗議,老太太越是不敢輕易放權,越是不放權,少年心中的怨恨之情就越深。

雖說為少年天子選定了皇後的人選,卻拖延了兩年之後,方才為二人大婚。大概有以下兩個原因:一者皇帝大婚說明他成人了,成人之後就得親政,親政高老太太就得歸政撤簾,而老佛爺怎麼會舍得放開手中的權力?二者,極有可能哲宗皇帝體質很差,拖延大婚時間也是出於對他身體健康的考慮!這絕非空穴來風,從哲宗英年早逝之事便可略見一斑。

元佑七年(1092年)時候,趙煦大婚的事情再也無法拖延。在高老太太的親手操辦之下,宮中為少年舉行了隆重的婚禮。五月十六日,哲宗皇帝正式冊立孟氏為後,朝中重臣盡數參加了這個冊封儀式。但是這件看似喜慶的大好事,卻隱含了種種不幸與哀傷。

五月十六日絕非是適合大婚的好日子。道家認為這一天是天地合日,夫妻應該獨自入寢,是萬萬不可圓房的。違反者會折損壽數,上至權貴富戶下到黎庶小民都十分忌諱這個日子。

偏偏朝臣擇定這個日子做皇帝冊立皇後之日,還解釋說此日天與地合,皇帝與皇後便是天與地,用這個日子那是再恰當不過。

哲宗的生母朱德妃內心十分不滿,可是又有誰會尊重和聽從這個可憐婦人的意見呢?哲宗心下雖說不解,但是一想到自己大婚之後,便距親政的日子更近了,心中的欣喜還是勝過了疑慮與不安。

話說哲宗大婚的日子才過了沒有幾天,宮中就傳出了帝後不和的流言。孟氏也是一個內向少言的女子,她接受了向太後的調教之後,隻知道自己的一言一行必須母儀天下,估計不會懂得去討丈夫的喜歡了。更何況這孟氏是太皇太後欽點的不二人選,心下得意更認為自己婚姻乃是真正的天作之合,不去逢迎皇帝也理所當然。

本來小皇帝對自己的婚事就不是太滿意,如果孟氏知情識趣,心疼自己男人,也不會激得小皇帝龍顏大怒了!

新婚才幾天的孟後,就做了一件讓皇帝憤怒的事情。按照慣例,皇帝要在大婚後祭祀天地。就在哲宗去往南郊祭祀的途中,孟氏與高老太太的兩個寶貝女兒韓國大長公主、魏國大長公主三人的牛車,不但不回避天子的車駕,反而與之爭道而行。做女人笨到這種程度,也要一定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