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修“幸福課”

大學不僅注重學生的能力,還關注學生的心理感受。俗話說出校門才能進入社會,但是大學也完全能夠體現社會的風貌,學生的“幸福感”也能得到足夠的關注。

在哈佛,“幸福課”是最熱門的課之一,其真名叫做“積極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是哈佛大學選修人數最多的課程之一,甚至超過了哈佛的王牌課《經濟學導論》,成為最受學生歡迎的課程。這門課探討的主題是“我們越來越富有,但為什麼我們卻不感到幸福”。據統計,在美國,患抑鬱症的比率是20世紀60年代的10倍;抑鬱症的發病年齡,也由20世紀60年代的29.5歲下降到今天的14.5歲。而世界上的許多發達國家,都有此趨勢。1957-2005年,英國國民的平均收入提高3倍,而幸福感卻沒有同步提升。2005年,英國人表示自己非常幸福的有36%,而1957年的統計結果是52%。

外界可能認為哈佛學生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是得到命運眷顧的幸福的人,但是根據哈佛一項持續6個月的調查發現,學生們正麵臨普遍的心理健康危機。據調查,在過去的一年中,有80%的學生至少有過一次感到非常沮喪,47%的學生至少有過一次因為過於沮喪而無法正常做事,10%的學生稱有過自殺的念頭……“幸福課”講的不是怎樣成功,而是深入淺出地教給學生怎樣才能活得更快樂、更充實、更幸福。一位曾患嚴重焦慮症的哈佛畢業生說,大多數人還沒意識到,即使那些表麵看來很積極的學生,也有可能正在被心理疾病折磨著,即使他是你最要好的朋友,你也未必意識到他的心理問題。

教授“幸福課”的老師本·沙哈爾認為:一個幸福的人,必須有一個明確的、可以給他帶來快樂和意義的目標,並努力去追求。真正快樂的人,會享受有意義生活的點點滴滴。他希望自己的學生能夠在這門課上學會接受自己的獨特性,擺脫“完美主義”,“學會失敗”。

為了更好地記住“幸福課”的要點,本·沙哈爾簡化出了10條小貼士(轉自【冰點】:哈佛的幸福課):

1.遵從你內心的熱情。選擇對你有意義且能讓你快樂的課,不要隻為了輕鬆拿學分而選課,或選你朋友上的課,或選別人認為你該上的課。

2.多和朋友們在一起。親密的人際關係,是你幸福感的信號,最有可能給你帶來幸福。

3.學會失敗。成功沒有捷徑,曆史上有成就的人,總是敢於行動,也會經常失敗。不要讓對失敗的恐懼絆住你嚐試的腳步。

4.接受自己全然為人。失望、煩亂、悲傷是人性的一部分,接納這些,並將其當成自然的事,允許自己偶爾失落和傷感。然後問問自己:我能做些什麼讓自己感覺好過一點?

5.簡化生活。更多並不一定代表更好。問問自己:選了太多的課嗎?參加了太多的活動嗎?應該求精而不求多。

6.有規律地鍛煉。體育運動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每周3次,每次30分鍾,就能大大改善你的身心健康。

7.睡眠。盡管“熬通宵”有時是不可避免的,但每天7-9小時的睡眠是一筆非常棒的投資。這會讓你更有效率、更有創造力,也會更開心。

8.慷慨。現在你的錢包裏可能沒有太多錢,也沒有太多時間,但這並不意味著你無法助人。“給予”和“接受”是一體兩麵的事情。我們幫助別人的同時,也是在幫助自己;我們幫助自己時,也是在間接地幫助他人。

9.勇敢。勇氣並不是不畏懼,而是心懷畏懼,卻依然向前。

10.表達感激。生活中,不要把你的家人、朋友、健康、教育等當成理所當然的,它們都是你回味無窮的禮物。每天或每周一次記錄他人的點滴恩惠,始終保持感恩之心。

“追求有意義而快樂的目標時,我們不再是消磨光陰,而是在讓時光閃閃發光。”本·沙哈爾如是說。這樣的教學理念,讓學生在人生旅途中活得明白、堅強和充實。這也是大學教育的任務之一。

會學也會玩,學習休閑兩不誤

美國學生推崇讀書和玩樂並重。在校期間會認真讀書,聚精會神做筆記、積極參加討論。許多人周五沒有課或隻有半天課,周四就成了“小周末”,比較輕鬆,學生們就開始聚會玩樂。他們相信在盡心休閑的時候,所得到的體力和精力的恢複會為你下一階段的奮鬥增添無窮的動力。所以,在前進的路上,你不僅要勤奮努力,更要學會放鬆。大學主張珍惜時間,為實現夢想而打拚,但也不主張一味地拚命學習,他們意識到適度的課外活動,不但不會背離教育使命,反而還會支持教育使命。大學的教育理念是要求學生在緊張的學習和工作之餘,能夠像投入工作那樣去玩耍、盡情放鬆,在大學寶貴的幾年,增長見聞、開闊眼界、自我成長。借助各種各樣的活動相互結識,建立起友誼,對學生的學習和以後踏入社會都大有裨益。

如果要給美國各個大學的“玩”下個定義,比起“娛樂”,更應該用“社交”這個詞。中國大學生在玩的時候,普遍選擇自己熟悉的地點或者熟識的人,在這種環境中放鬆。而美國的大學校園鼓勵學生到公共地點去參加活動、接觸陌生人,增長見聞。

大學校園和宿舍區內都備有專門的休閑室(lounge),給學生提供了一個非常舒適的自習和休息場所。休閑室的擺設和布局有點像火車站或機場的貴賓休息室,擺放著小方桌或圓桌、一人或兩人坐的舒適的沙發,座位旁有電源插座和上網的接口,牆上掛著裝飾畫。在休閑室裏,你既可以勤奮地自習,也可以安靜地休息。在休閑室裏大家都很自覺地保持安靜,走路說話很小心,開關門的聲音也都很輕。公寓裏的休閑室,既有台球室、遊戲室等供學生休閑娛樂的設施,也可以無線上網。

學校組織多種多樣的課餘活動來活躍學生的業餘生活,比如體育比賽、戲劇演出、音樂會、藝術展覽等。每年的藝術節上,美國大學一般都會設專門的表演場地、畫廊,展出專業藝術家、老師,以及學生的繪畫、雕塑等作品。學生們還可以與老師共同出演戲劇、啞劇等,演員、服裝設計師、道具師、燈光師等都可以由學生擔任。交響樂團、合唱團也很活躍,大學往往成為了社會藝術音樂潮流和藝術家的發源地。這些充滿濃厚藝術氛圍的活動,不僅讓學生們接受了藝術熏陶,而且提高了他們的藝術鑒賞力和審美能力。

美國的學校有很多的俱樂部或者聚會,每個星期或者每月有好幾次聚會,如雞尾酒會、生日宴會、告別宴會、新年酒會、遊園會、戲劇會等等,有的需要大家穿正式的服裝,也有不是很正式的聚會,可以穿得很隨意。有的學校還會定期舉辦cosplay。cosplay起源於美國,指的是真人利用服裝、飾品、道具以及化妝,扮演電視劇、動漫作品、遊戲中的角色。舉辦cosplay的時候,隨處可見唱歌、跳舞的人群,有人把臉上畫得花裏胡哨;有人把牙齒弄“掉”了,頭發染成灰色,做著怪模樣;還會看見有人在模仿“反恐精英”裏的角色,穿著警服,帶著“槍”;也有人踩著高蹺,頭都快頂到天花板了,在大廳裏走來走去;還有人扮演沃爾特·迪斯尼畫筆下的米老鼠。

美國人對體育的狂熱堪稱世界之冠,尤其是籃球、美式足球和棒球,學校也注重對學生忍耐、堅持、挑戰自我等體育精神的培養,看重個人和團體的榮譽。從事體育不隻是為了鍛煉身體,而且是培養競爭力的重要途徑。一個大學運動隊的隊長即使在華爾街找工作都有不可估量的優勢,因為沒有什麼工作的壓力比得上運動這種臨場競技比賽。校園體育在美國被全民關注,美國頂級的大學美式足球隊聯賽,風靡全國,一票難求。除了運動員之外,樂隊、球隊、啦啦隊等的表演也非常專業、出色,看球賽和討論球賽是美國學生非常重要的社交方式,也是他們校園生活的一部分。

除了各種各樣的宴會、舞會、聚餐會之外,美國大學裏的社團也很活躍。前文講過,校園內基本上有三種社團:學術型、社交型和特殊興趣型。這些社團不僅是學生們平日發展興趣、增進感情的組織,更是他們為以後的發展建立起社會關係和人際交往圈子的重要一環。參與社團是結識朋友、娛樂、增強自信、補充學業知識的最好途徑。

社團組織被認為是社會的縮影,學生通過參加社團活動,有利於培養與他人合作的能力和個人的領導才能,也就是所謂的“領袖素質”,這在找工作時很有優勢,很多社會潮流也是從校園社團開始的。美國最著名也最神秘的大學兄弟會組織是“骷髏會”(這個組織又被稱為“死亡社”),它每年吸收15名次年就要畢業的高年級學生。“骷髏會”在美國擁有巨大的影響力,甚至有人認定“骷髏會”是操縱美國的幕後力量。在政界,曾經有三名“骷髏會”成員當上了美國總統:威廉·塔夫脫、老布什和小布什。“中央情報局”在成立之初,幾乎是“骷髏會”成員的天下。在商界,摩根斯坦利的創辦人是“骷髏會”成員,而創辦了當今美國最具影響力的兩大政論雜誌《時代》和《新聞周刊》的媒體巨頭亨利·盧斯(Henry Luce)也是“骷髏會”成員。洛克菲勒家族的多名成員也都參加了“骷髏會”。在教育界,多位耶魯大學校長是“骷髏會”成員,在1886-1985年中,居然有高達80%的耶魯教授來自“骷髏會”。

大學校園還經常舉辦各種慶祝活動,比如音樂節、各國的文化節、校友返校活動,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隆重宣傳慶祝,十分熱鬧。每年多次在學校舉辦職業展覽會(Job Fair),組織許多公司在學校巡回演講、招聘畢業生,讓學生了解該公司概況,為學生求職和了解某一行業提供便利。

性別中立宿舍,男女混住

進入我國大學生的宿舍樓,“女生宿舍區,男生止步”或者“男生宿舍區,女生止步”的牌子隨處可見,時時提醒你嚴守男女之大防。萬一你要有事必須得進異性的宿舍,免不了要在樓下宿管阿姨處登記備案,還得要承受宿管阿姨狐疑嚴肅的詢問。

這種硬性管製,其實充滿了對學生的不信任,也不足以培養學生的自製和自我尊重。學校應該是一個小社會,這種非社會性的舉動對即將踏入社會的大學生來說有害無益。

這種情況在美國的大學幾乎是不存在的。美國大學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開始提供男女混住的住宿樓,不過當時男女生分住不同的樓層或公寓兩側,後來出現了男女混用的過道和浴室。2006年,一些高校學生組織發起了一場“無性別運動”,他們認為學生中的同性戀、雙性戀以及變性人等可能會覺得與異性住會更舒服,強製他們與同性合住是不合理的,因此希望高校能推廣男女混住宿舍。對於一些校方來說,他們也理解和尊重這部分特殊群體的需求,希望通過宿舍管理政策的改革,來確保這一部分學生的權益,從此這種措施逐漸流行開來。據報道,目前90%的美國大學生宿舍樓已是男女混住,而且近五年來,男女混住更是從宿舍樓延伸到了套間甚至單間。

“性別中立宿舍”(Gender Neutral Housing),即男女生混合住宿,目前,美國約有50所大學推出“性別中立宿舍”,其中甚至包括常青藤聯盟學校,即斯坦福大學、哈佛大學這樣的頂尖名校也包括其中,但多數學校隻允許高年級學生這樣做。喬治·華盛頓大學則讓包括新生在內的所有住宿生,都可以自由選擇與異性同學合住。

男女混住剛開始推出的時候,引起了校內外的廣泛討論和各種不同的支持或反對的意見,有人會提出疑問“男女混住會增加戀愛甚至性亂交幾率嗎?”但男女混住宿舍的推出,並不代表學校鼓勵情侶同住。學生們也普遍認為,性格比性別更重要。很多選擇混住的學生,更多為了選擇誌同道合的朋友。

瑞查德和米歇爾是同住一間寢室的男女同學,他們不是同性戀,也不是情侶,最初選擇同住隻是因為二人的專業一樣,平時也相處得很好,覺得住在一起會相互促進學業的進步。住在一起之後,他們發現並沒有大家想的那麼麻煩,二人的作息時間也很一致,相處得更加愉快。他們隻有一間臥室,兩張床相隔不到一米,並排而放,當對方換衣服時,另一個人就把眼睛轉到其他方向。“除此之外,再沒有別的不便了。”米歇爾說。混住不會增加戀愛的幾率,恰恰相反,看到異性私底下許多邋遢的原形,可能隻會滋生兄弟般的友情。

混住隻是建立一種新的男女相處模式。而且很多大學生還是青澀的,男女混住有利於讓學生學會如何更好地尊重對方,如何表達自己的觀點和與異性溝通。這種生活模式在效用上,甚至可能超過他們上課時學的溝通技巧課程,且記憶深刻,還可以應用於日後的工作中,廣泛提高畢業生的職場生存能力。混住還可以讓學生們養成愛幹淨、著裝得體等好習慣。

讓學生自由選擇是否男女混住,表明學校承認了大學生作為成人獨立思考和自己為自己的選擇負責的能力。性別隻是社會多元化的一個征兆。男女混住體現出的也是美國這種多元社會的一種寬容的自由精神,尊重年輕人自己選擇生活的自由。

雖然對男女混住的爭議一直存在,但事實上卻沒能阻止這種潮流向前發展。而且根據非正式調查,絕大多數學生和家長都理解這種做法。學生管理部門說:“很多學生會來谘詢,是否能和對自己學業最有幫助的人做室友。”雖然有的家長們對男女混住會有不同程度的疑慮,但大部分持默認的態度,他們認為:“孩子已經18歲了,而且又離家在外求學,我們本來也無法去管他們,他們總要學著來為自己做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