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3章 記 導師毛澤東(1 / 3)

東臨大海,西及巔巒,北達極寒,南至酷暑,這就是我們中國人的家園,在這片廣大的土地上,中華民族創造出燦爛的農業文明,輝煌時富甲天下。

天圓地方,我們中國人在大地中央,這就是過去我們中國人理解的世界,這一愜意的、悠哉遊哉的農耕生活方式,被西方工業文明的強盜式侵入打個粉碎,農業文明根本無力與新興的工業文明抗爭,在十九、二十世紀的近百年中,中國社會各個階層的不懈努力與抗爭,帶來的是更多的屈辱和慘痛的傷害,在工業文明與我們古老文明的大衝撞中,孔孟的聖賢之光黯然失色,中國不光是失去第一位置而且在墜落之中,這時候保守就變成了反動,在悲憤和絕望中,一些知識分子將懷疑的目光瞄向了在中國占統治地位的孔孟之道,一個叫魯迅的人,用“吃人”兩個字表述了過去整個中國的曆史,指出中國必須徹底決然地拋棄過去,以全民族的犧牲和奮鬥獲取明天的再生。這是絕望中的呐喊,在他提出這一思想的同時,在中國已經有一批人開始了實踐,他們就是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產黨,所以毛澤東將魯迅推崇為新中國的聖人。

1949年,勝利後的毛澤東,開始實踐他在青年時期立下的誌願“向穆罕默德學習,用劍迫使人民改變信仰”。他改造中國的同時,也改變了世界。

他活著的時候和逝世後,曾有許多的人將他稱作導師,可能是由於他的教誨是在高壓的狀態下進行的,這種強製性造成了某種逆反,所以在他去世後,國家的政策發生變化,社會進入市場經濟,一些人不再遵循他的教誨,無力或不再願意承擔他所教導的責任,而是更多地試圖接受一些所謂的具有普世價值的理論。

一些外來的觀點極易被人們接受,那是由於西方的物質生活的極大豐富,具有極大的壓迫和吸引力,造成中國人再一次在思想上全麵地接受洋人的觀點,似乎一切又回到了過去。不過人們多沒有意識到,此時的中國已不再是百年前的中國了,中國已經具備所有的學習西方的能力和條件了,它已具有獨立國防,有著普及的教育和基礎的工業,有著眾多勤勞的人民和強大的中央集權,這使得中國在學習西方的時候有了挑剔的眼光和選擇權,西方比東方進步的不是什麼思想和道德,而是科學。科學最大的特點恰恰就是可以學習,當然學習西方也需要資格,而中國已經有了這樣的資格。所以當中國打開國門的時候,西方有些人看到的是中國人的生活水平尚不如他們在百年前的階段,於是就大大鬆了一口氣,有些學者就此得出中國不但沒有進步,反倒是大大倒退了的結論。他們這些人一定沒有蓋過樓房,不知道打地基的時候最費力氣,最看不到效果,他們不知道毛澤東時代為中國的子孫後代打下了千萬年的地基。

隨著時光流逝,短短30年的時間,曆史奇特地拐了回來。在沒有任何外力要求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新學習毛澤東,原因很簡單,任何理論在他的麵前都是渺小的。30年來,在刻意否定和回避之後,新的毛澤東熱不斷湧現,許多人特別是年輕人開始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這一神聖,這時候越來越多的人再次宣稱毛澤東是自己的導師。

有些共產主義運動的參與者將毛澤東視作導師,把毛澤東的名字和共產主義緊密聯係在一起,但由於共產主義運動像蹺蹺板一樣起伏不定,使得毛澤東的地位忽高忽低。

事實上,對於沒有參與共產主義運動的後人來講,共產主義或是社會主義的概念是很模糊的,甚至搞不清楚這些人到底是在說耍大刀的關公,還是在說關公的大刀。

“共產主義是我們改造世界的一把鐵錘”,所以我們更應當關注的是毛澤東本人,對於我們這些試圖從他的經曆中學習的人來講,這才是出發點,而不會被形形色色的光環或是詆毀影響我們自己的判斷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