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途》是肖仁福繼《官運》《位置》之後曆時五年精心打造的機關生活扛鼎之作。《仕途》的特點在於:把機關幹部當普通人來刻畫。他們有上進心,渴望被人尊重,希望過上體麵的生活,在工作崗位上勤勤懇懇,但也有七情六欲,在改革開放的時代裏,有的人把握住了機會,實現了自己的願望,有的人經不起金錢美色之誘惑,跌倒在奮鬥的途中,因而造成了機關裏仕途進退宦場沉浮的種種悲喜劇。
《仕途》
肖仁福/著
(連載1)喬不群望著窗外,沒來由地笑起來。笑得呼吸失調,鼻孔裏進的氣少,出的氣多,都起鼻涕泡了。
喬不群是研究室綜合處處長。研究室的全稱是桃林市政府研究室。二十多年前,政府研究室隻是政府辦裏麵的一個部門。後來經濟工作成為政府中心工作,政府研究室更名曰經濟研究室,升格為低政府辦半級的副局級單位,歸口政府辦主管。再後來經濟研究室改回政府研究室的名稱,行政級別則再次升格,成為與政府辦級別相當的正局級機構,隻是仍屬政府辦主管。
研究室架子大,其實職能說大也大,說小也小。說大那是政府領導的智囊,政府要做什麼重大決策,出台什麼重要舉措,得由研究室提供相關資料和可行性調研報告。說小終究是一無財權,二無事權,三無決策權,叫做不管人,不管事,隻管三千常用字。領導招之即來,領導不招,你隻能閑著。也許是如今信息渠道越來越多,或是領導日見高明,決策能力變強,有沒有研究室這個所謂的智囊,對地方政府工作已無足輕重,研究室也就終於完成其曆史使命,再無存在的必要,該撤銷了。
單位要撤銷,幹部何去何從,自然是個敏[gǎn]問題。不過掛名研究室主任的政府秘書長兼政府辦主任袁明清,已在全室幹部會上明確表過態,研究室的幹部都是才子,政府正處於用人之際,是不會讓各位失業回家的,研究室正式撤銷之前,大家不必有什麼想法,該幹啥還幹啥,堅決站好最後一班崗。
領導的話說得響亮,可大家聽去,總覺得有些曲終人散的味道,心裏不怎麼好受。共事多年,彼此之間總會有些磨擦,甚至起高腔,紅脖子,也在所難免。可眼見得就要樹倒猢猻散了,過去的種種小矛盾,小恩怨,忽然成為溫馨的回憶,顯得格外珍貴起來。
不過沒有誰有工夫老沉浸在這種小資情調裏,大家早就坐不住了,開始四麵出擊。該走的夜路得趕緊走,該托的關係得趕緊托,該找的領導得趕緊找,該出的血得趕緊出。能留在政府大樓裏更好,關係熟悉,領導比較了解,又是大機關,好做人,易辦事。萬一政府大樓裏沒有適合自己的位置,也得找個實惠點的地方,仕途上進步無望,經濟待遇可不能太差。做公家人就這樣,要麼有位,有職位,大權在握,手眼通天;要麼有味,有鹹味,革命小酒天天醉,生老病死不付費。總得求一頭,否則這公家人也就白做了。
喬不群好像還有些定力,一直按兵不動。他是政府大院裏的一號筆頭子,自然不愁沒有好去處。都說機關裏三種人吃得開,一是嘴皮子厲害,能說;一是腳杆子厲害,能跑;一是筆頭子厲害,能寫。三者占一,是人力,隻要不偷懶,一輩子飯碗不愁。三者占二,是人才,誰也難不住,想什麼有什麼。三者占全,已是人傑人精人妖,呼風來風,喚雨來雨,輕輕打個噴嚏,別人聽去便是驚雷。喬不群不是人傑人精人妖,說是人力甚至人才,還是說得過去的,他不去找人,也會有人來找他,用不著驚慌失措,到處瞎碰。
想著今後的去向,喬不群也不知在窗前站了多久。直到遠處逶迤的桃花河拂過一陣煦風,喬不群深吸一口,發脹的腦袋似乎一下子清爽了許多。撫撫額際散發,正要抽身離開窗台,隻見市長耿日新和外事處處長辛芳菲從樓下草坪裏走過,喬不群也不知哪根神經作祟,忽覺耿日新三個字挺有意思的,心裏一樂,忍不住就笑起來。喬不群笑聲沒落,蔡潤身推門而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