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4年,三十八歲的伊麗莎白把她自己在過去五年中寫的詩結集出版。想不到這本詩集的出版徹底改變了她的生活,讓她遇到了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個人 ——羅伯特·勃朗寧。從此,她那充滿哀怨、色彩黯淡的生命,翻開了充滿歡樂、光輝燦爛的篇章。羅伯特·勃朗寧同時也是約翰·凱尼恩的朋友。

伊麗莎白因1844年出版的詩集而成為英國最受歡迎的作家之一,再加上她在一篇長詩中提到過勃朗寧的近作《石榴樹》,對勃朗寧的創作有較高的評價,並把他同丁尼生、華茲華斯等人列在一起進行了評論,於是在勃朗寧心裏,強烈的喜悅變成不可遏止的激情,他提筆給伊麗莎白寫信,由此打開了英國文學史上最負盛名、最感人肺腑的求愛一頁。愛慕之情隨筆端流淌,他告訴她,他是多麼喜歡她的詩歌。他這樣寫道:“勃朗寧衷心熱愛您的詩歌,親愛的伊麗莎白小姐 ……您的天才 ……您的詩歌已經融入勃朗寧的身心,變成勃朗寧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當然,勃朗寧同時也愛著您 ……”

第二天, 伊麗莎白就給他回了封謙遜、親切的長信,在信中意味深長地說:“親愛的勃朗寧先生,我從心坎裏深深地感謝您……心靈的共鳴是值得珍惜的,對我來說,尤其值得珍惜……”在此後的二十個月裏,他們互通的書信共有五百七十四封之多。

他們的友誼自此開始。兩人互通信劄,漫談文學,暢談人生。雖然沒有見麵,但這並不妨礙他們情感的升溫。四個半月的書信往來,為伊麗莎白黯淡的生活打開了一扇明媚的天窗。她覺得一天裏最光輝的時光,就是每當黃昏降臨時,在強烈的期待中聽到郵差叩門的那一刻。這段時間,伊麗莎白的心情明顯好轉,飯量明顯增加,睡眠質量也比以前好多了。隨著通信的頻繁,勃朗寧對伊麗莎白的愛意更加強烈了。他數次請求麵見伊麗莎白,但都遭到了伊麗莎白的拒絕。最後由約翰·凱尼恩出麵安排,她終於同意見他。

羅伯特·勃朗寧於 1845年 5月去看望她。伊麗莎白·芭蕾特比他年長六歲,而且還身有殘疾,她幾乎不能相信這個精力旺盛、儀表堂堂的羅伯特·勃朗寧會像他公開宣稱的那樣去真心愛她。當勃朗寧出現在伊麗莎白麵前時,蜷伏在沙發上的她,虛弱得連欠身讓座都做不到。見麵三天後,勃朗寧給她寄來了求婚的書信。伊麗莎白拿著這封信,徹夜難眠,痛苦了整整一個晚上。第二天她拿起筆來,懷著無比複雜的心情,盡管不情願,但還是斷然拒絕了勃朗寧的求婚,並請求勃朗寧不要再說這些不知輕重的話,否則他們的友誼也將無法維持下去。並非是伊麗莎白不懂得珍惜這份愛情,實在是飽受人生折磨的她,太過無力,太無自信。她灰暗疲乏的人生,使她不敢相信自己有能力去縮短差距,克服彼此之間存在的懸殊,她不敢去擁抱這已經降臨在自己身上的幸福。這種矛盾和痛苦的心情,在她此後兩年所寫的《葡萄牙人十四行詩集》中表達了出來。

1844年,三十八歲的伊麗莎白把她自己在過去五年中寫的詩結集出版。想不到這本詩集的出版徹底改變了她的生活,讓她遇到了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個人 ——羅伯特·勃朗寧。從此,她那充滿哀怨、色彩黯淡的生命,翻開了充滿歡樂、光輝燦爛的篇章。羅伯特·勃朗寧同時也是約翰·凱尼恩的朋友。

伊麗莎白因1844年出版的詩集而成為英國最受歡迎的作家之一,再加上她在一篇長詩中提到過勃朗寧的近作《石榴樹》,對勃朗寧的創作有較高的評價,並把他同丁尼生、華茲華斯等人列在一起進行了評論,於是在勃朗寧心裏,強烈的喜悅變成不可遏止的激情,他提筆給伊麗莎白寫信,由此打開了英國文學史上最負盛名、最感人肺腑的求愛一頁。愛慕之情隨筆端流淌,他告訴她,他是多麼喜歡她的詩歌。他這樣寫道:“勃朗寧衷心熱愛您的詩歌,親愛的伊麗莎白小姐 ……您的天才 ……您的詩歌已經融入勃朗寧的身心,變成勃朗寧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當然,勃朗寧同時也愛著您 ……”

第二天, 伊麗莎白就給他回了封謙遜、親切的長信,在信中意味深長地說:“親愛的勃朗寧先生,我從心坎裏深深地感謝您……心靈的共鳴是值得珍惜的,對我來說,尤其值得珍惜……”在此後的二十個月裏,他們互通的書信共有五百七十四封之多。

他們的友誼自此開始。兩人互通信劄,漫談文學,暢談人生。雖然沒有見麵,但這並不妨礙他們情感的升溫。四個半月的書信往來,為伊麗莎白黯淡的生活打開了一扇明媚的天窗。她覺得一天裏最光輝的時光,就是每當黃昏降臨時,在強烈的期待中聽到郵差叩門的那一刻。這段時間,伊麗莎白的心情明顯好轉,飯量明顯增加,睡眠質量也比以前好多了。隨著通信的頻繁,勃朗寧對伊麗莎白的愛意更加強烈了。他數次請求麵見伊麗莎白,但都遭到了伊麗莎白的拒絕。最後由約翰·凱尼恩出麵安排,她終於同意見他。

羅伯特·勃朗寧於 1845年 5月去看望她。伊麗莎白·芭蕾特比他年長六歲,而且還身有殘疾,她幾乎不能相信這個精力旺盛、儀表堂堂的羅伯特·勃朗寧會像他公開宣稱的那樣去真心愛她。當勃朗寧出現在伊麗莎白麵前時,蜷伏在沙發上的她,虛弱得連欠身讓座都做不到。見麵三天後,勃朗寧給她寄來了求婚的書信。伊麗莎白拿著這封信,徹夜難眠,痛苦了整整一個晚上。第二天她拿起筆來,懷著無比複雜的心情,盡管不情願,但還是斷然拒絕了勃朗寧的求婚,並請求勃朗寧不要再說這些不知輕重的話,否則他們的友誼也將無法維持下去。並非是伊麗莎白不懂得珍惜這份愛情,實在是飽受人生折磨的她,太過無力,太無自信。她灰暗疲乏的人生,使她不敢相信自己有能力去縮短差距,克服彼此之間存在的懸殊,她不敢去擁抱這已經降臨在自己身上的幸福。這種矛盾和痛苦的心情,在她此後兩年所寫的《葡萄牙人十四行詩集》中表達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