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炫浪TXT社區提供下載,更多好書請訪問http://ncs.xvna.com/

全方位揭秘文物市場真相:誰在收藏中國

第1節:"鬼市"·"淘客"(1)

第三章 尋夢潘家園

一個麵積不足5000平米的小院落,成為多國政要和"第一夫人"的訪華必遊之地,並以近乎機器生產的速度,製造出無數個財富神話……

"鬼市"·"淘客"

近年來,中外媒體流傳一句俏皮語:"北京有兩大必看的人群景觀--天安門廣場抬頭看升國旗;潘家園地攤低頭尋國寶!"此話很幽默,也很寫實。有人專門作過統計,潘家園每天的客流量一般大約在8萬人左右(圖4),到了節假日,更是遊人如潮、摩肩接踵。

提起北京潘家園,如今全世界隻要對中國古代藝術品稍有興趣的人,恐怕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在國內古玩界就更是如此,圈內人若是誰沒到過潘家園,恐怕跟人談業界之事都會遭人白眼小看,就如同早年那些古董客沒到過琉璃廠一般。

潘家園舊貨市場位於東三環潘家園橋西側,1995年之前,這裏已經形成了人稱"鬼市"的非法文物交易市場。那時候,每天天沒亮,一些來路不明的"鬼"們紛紛從胡同裏鑽出來,占據街道兩旁的空地,放下麻布袋或蛇皮包,從裏頭掏出些舊貨就地擺上攤兒(圖5)。

幾乎與此同時,一些"古玩蟲"也匆匆趕到這裏,騎車的、步行的,還有人一溜兒小跑兼做早鍛煉。他們每人帶著一隻小手電筒,借助手電光一個攤位一個攤位地逛,挑選自己心愛之物,直到天大亮自動散場。

賣主這邊,往往都會有人自發充當"哨兵",占據一處垃圾堆或雜物堆的高處,擺上幾樣東西,一邊談買賣,一邊目光四移,發現有"敵情",收拾東西就逃,同時,還大聲吼著發出警報:"城管來了!工商來了!文物局來了!稽查隊來了!"買的和賣的一秒鍾之前還在天南海北地胡吹亂侃,這會兒大家都不約而同地用最敏捷的身手收拾好"鬼貨",用百米跑的速度衝向岔道、胡同,作鳥獸散。有年紀大的和腿腳不便跑不動者,自然就倒黴了,輕的東西被查抄,重則連人帶物都被帶走,交完罰款再放人。雖說諸多的執法部門都管這一行動叫"查抄",但實際上與"沒收"是同義詞,一經拿走,絕無發還,可在法律上這樣叫法要好聽得多,因為打砸搶違法,"沒收"私有財產要經過法院判決,唯有這"查抄"是一種執法過程,東西是暫時擱他那兒。盡管這一擱遙遙無期,但打表麵兒看上去似乎並沒有違法。

1995年,借助拍賣公司將文物公開上市的東風,有關部門解放思想,在潘家園街道南邊的空地上用帆布搭建了臨時帳篷,然後讓街麵上的"孤魂野鬼"們退街進場,半收半掩、半合法半非法地將一些文物摻雜在古玩舊貨中公開買賣。再往後隨著市場經濟體係的不斷發展,特別是新《文物法》的頒布,市場不斷擴大,條件越來越好,進場人數與資金也逐年遞增。截至2005年,這裏占地麵積達48 500平方米,攤點3000多個,來自全國24個省市、幾十個民族的古玩商販有數萬人之多。

第2節:"鬼市"·"淘客"(2)

隨著拍賣業一個又一個財富神話的誕生和中國旅遊業的日漸繁榮,再加上新聞媒體不遺餘力的炒作,潘家園在極短的時間內超出了始作俑者最初的創意極限,迅速發展成為一個多體係、理念化的文化標誌,它將中國的傳統文化用現代交易手段進行充值,讓外國人觸手可及、令中國人為之癲狂。據不完全統計:潘家園開園以來,全世界有近百個國家、10000餘人次的各國政要和使節先後慕名來到這裏。如芬蘭總統哈洛寧、斯裏蘭卡總統庫馬拉通加夫人、美國眾議院議長哈斯德、希臘總理希米蒂斯、羅馬尼亞總理納斯塔塞、美國總統克林頓的夫人希拉裏、俄羅斯總統普京的夫人、泰國公主詩琳通、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的夫人、"歐元之父"蒙代爾等。其中,包括克林頓的夫人在內的不少"第一夫人",還把在潘家園參觀和購物的經曆寫進她們的回憶錄。越來越多的國家甚至把潘家園列入重要的旅遊景點,"登長城、吃烤鴨、遊故宮、逛潘家園",已成為外國遊客到中國旅遊的重要項目(圖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