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前言(1 / 1)

這是一些回憶過去生活的文字。這裏所記錄和描繪的,都是我個人生活中所遇到的人和事。

這些文字的寫法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完全真名真姓的事實記錄或懷念,比如《一本書,幾個人,幾十年間》、《永遠的懺悔》、《迎春的花兒》等,以及那幾篇追憶幾位前輩師長的文字;另一類則是我用小說手法寫下的一些故事和人物。

關於第一類,似乎沒有必要給予特別的說明,反正全都是一切如實的記錄。我是滿含著對往事和逝者的敬重,誠心誠意寫下它們的。但關於這第二類回憶文字的寫法,好像有必要在這裏做一點說明。

我覺得,往事的回憶可以有各種不同的講述方法,比如類似寫小說的方法,有情節,有人物,有描述,應該也是一種“形象思維”的產物。所以我想,寫回憶也可以像寫小說一樣,寫得繪聲繪色,盡可能讓人家願意讀,喜歡讀,讀後能有所觸動,有所共鳴,能激發起讀者的想象和情感。

於是我便產生了一個寫“小說體回憶”的想法。這本書裏有幾篇文字就是我對自己這種想法的嚐試和實踐。

但是寫記錄生活事實的回憶文字,畢竟和寫小說不一樣。小說家雖是應該遵從生活真實,但他們都擁有一種藝術創造的權利,情節由他編來,人物由他塑造,在文藝學的教科書裏,這叫做“虛構”。而回憶錄的作者則是不僅不能胡說,而且不允許有任何的虛構。既是記錄過去生活的事實,你就必須嚴格遵從事實的真實,你所寫的必須是已經發生在過去生活中的實事,決不可欺世欺人,胡編亂造。這就給想要寫“小說體回憶”的人提出了更高的寫作規範和要求。

不過這並不是不能辦到的事。在我學習寫作的過程中,有一位世界文學大師的一部名作,給了我這種寫作方法的指導和啟發。我說的是我們大家都熟知的,俄國十九世紀偉大作家屠格涅夫,和他的那本名作《獵人筆記》。

記得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說,創作《獵人筆記》時,屠格涅夫就好像是漫步在俄羅斯那片遼闊大地上,這本書裏的一個個故事就是他從那片沃野中隨手采來的一朵朵鮮花,一朵朵能夠充分顯現和代表他的祖國俄羅斯大地真實麵貌和生活實質的鮮花。屠格涅夫筆下所描述的那些事件和人物,都是他直接從生活中發現,並且幾乎是不加任何修飾和虛構而如實記錄和描繪出來的,而這些事件和人物又都毫無疑問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代表性和文學形象的典型性。也就是說,屠格涅夫這位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家在這部作品中描述的,都是具有高度藝術價值的“典型環境”和“典型性格”。

屠格涅夫這樣做到了,那麼我們為什麼不能也來學學他呢?哪怕是“取法乎上,僅得其中”也好。於是,我想到要從我過去的生活經曆、體驗和接觸中,就記憶之所能及,選取一些令我終生難忘的人和事,把他們用寫小說的方法,而又是不加虛構的如實記錄,提供給比我年輕的讀者朋友們,幫助他們認識和了解我們國家過去一段時間裏的生活真實。我這樣想著、想著,一個個人物和一段段故事便蜂擁而至地出現在我的腦海裏。二吉子,桃花姑娘,青竹妹妹,趙師傅,馮哥和他那一夥兄弟,梅麗……以及和他們相關聯的一件件事情,便都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化為文字出現在我的電腦裏。

這裏需要說明的是,記憶力是隨著時間和人的年齡而減退的,在我憑著記憶把這些人和事寫成文字的過程中,我當然發現,有些微小的情節或生活細節早已被光陰和年齡衝刷得不知去向了。這時,為求維護故事的形象性和完整性,我隻能聯係上下文,根據事件本身的邏輯來給予必要的補充。這或許也不能算是虛構吧。而且,在總體上,主要之點上,在事件和人物所要表現和說明的根本思想和事實真實上,這些細枝末節都無礙宏旨。

現在,“木已成舟”了,文章已經呈現在讀者的麵前。我所做出的這些努力和嚐試效果究竟如何,就要請諸位朋友們給予批評和指教了。

這些就是我想在書的開頭告訴讀者的話。我還想要說的幾句話是,我要對高彥傑和陳蕾兩位同誌致以真誠的感謝,沒有她們親切而又細致入微的幫助,這本書是印不出來的。

智量

2010年9月,在上海第六人民醫院病房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