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過於丹的課,也見過於丹文化現象的討論,我個人認為她是一個善良智慧的女學者,有健康的心態和健全的人格。當然於丹不是完人,我也有不同見解,但我自覺認知能力遠不及於丹,於丹講了很多有價值的觀點,我隻能發現很少的論點可以商榷。

答:親愛的周覺同學,如果於丹不是講《論語》,而是直接講她的“很多有價值的觀點”,我們就不會把矛頭指向她的書了。

8叫於丹下課,也要將本山趕下舞台嗎作者:tguh2006 提交日期:2007-3-14 17:34:00中國有十三億人,分居各行各業,各個階層,文化層次千差萬別,不同地域,不同人群,不同的欣賞水平,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喜好,對文化需求又有各自的,千差萬別的標準。你不喜歡就別看,不要去抹黑它,扼殺它。本來嘛!就有的人喜愛滿漢全席,有的人喜歡街頭小吃,各隨所好,各取所需,你說這多好!

答:我本人從不看趙本山,但我不會反對別人去喜歡趙本山。如果於丹隻是講她的心得,我們才不會在意,可是,她現在是借了孔子莊子之名,說的卻是與孔子、莊子毫不相幹的內容。如果我們能容忍這種東西,那麼我們也就應該容忍一切的假冒偽劣了。

9十博士聯合抵製於丹之感想

作者:bpyfx 〓提交日期:2007-3-12 22:09:00

其實這是一個比較嚴肅與深刻的問題,於此隻是簡單的說明幾句。文化的意義在於社會性的理解與傳承,而不是極少數人津津樂道的陽春白雪。懇請某些博士們記住,聖賢編著《論語》的意義絕不在於僅供極少數人如何研究,不在於少數精英們學術上的咬文嚼字,而是在於使更廣大的人們了解與感悟,在於廣大群眾社會性的理解篤行。

鄙人絲毫沒有褻瀆博士們的權威與學識的意思。但於此也有必要提醒一下,從社會學的角度看,社會的發展必須以全社會各個層次價值的平均值為取向,而不是以極少數精英的價值觀為整個社會的運行標準。從一定的社會意義上看,在某一專業領域修煉越深,離社會平均價值觀的距離就越遠,社會學科尤其如此。

答:這位先生最後一句話讓我不寒而栗,竟然有人如此不加掩飾地鼓吹劣勝優汰的社會學,實在是出乎我的意外。我們從來不曾反對經典應該被學術圈子以外的人們了解與感悟,但我們不能忍受某些人以有害的思想使得民智更加退化。幸好社會並非是按這位先生的觀點運行,要不然,人類還有可能進步嗎?

10同上

雖然於丹的講座存在著不妥甚至個別的錯誤,但瑕不掩瑜,那是她的“心得”。本來對聖賢的理解就各有不同,比如南懷瑾的《論語別裁》與“宋儒”的解析就有很大差異。看問題要看主流,不要吹毛求疵。畢竟於丹與“百家講壇”在中國掀起了一陣國學的風波,使那麼多人開始關注《論語》,開始有興趣走進孔子與莊子,這對於振興傳統文化不是有重大意義嗎?

目前社會上確實存在一種風氣,傳統的東西束之高閣時,“學者”們無人問津,可誰將其普及推廣就質疑誰,誰走紅就和誰急!不是嗎?劉心武對《紅樓夢》中的人物做了很有趣味的“考證”,因勾起了大量觀眾對《紅樓夢》的興趣而走紅,有人急了;易中天用自己的方式總結一下“三國”,使人們對書中人物產生更加深刻的理解而走紅,有人急了;於丹講出了自己讀《論語》的心得,因與廣大觀眾的現實生活靠的很近而走紅,有人急了!

如果非要從學術上探討“十博士聯合抵製”問題,我認為,不論於丹的講座中是否或有多少錯誤;博士們從中找到了多少理由,也許都不是事情發展的根本原因。該問題實質不是文史學的問題,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心理學的問題,是心態問題。於丹這麼短的時間走紅,收獲巨大的利益與名譽,在一些人的潛意識中(不僅隻有博士),走紅人員是在“侵占”自以為應該是屬於自己的“底盤”,不做出強烈的反應才怪呢!

心裏難受也是可以理解的,上“百家講壇”的人有的瞬間紅遍華夏,名利雙收,筆者心裏有時也不平衡。不喜歡一些人的講演風格,甚至認為遠不如自己也是正常的,內心羨慕、嫉妒甚至憤恨都可以,可別以文化的名義變相發難。弘揚國學任重而道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