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關注著個體的人,關注著每個人的喜、怒、哀、樂、絕望與呼告,孤注一擲地走向《聖經》,並向先知和上帝發出呼告,希望通過信仰來戰勝絕望和宿命。正如他在《論絕望與可能》中所言:“不要譏笑,不要哭泣,不要詛咒,而要理解……如果誰有即便是芥粒大小的信仰,那麼他就能移山填海。隻有純粹的人類勇敢精神,才能因為荒謬而控製一切有限。這就是信仰的勇敢精神……信仰並且隻有信仰,才能擺脫人的罪孽;隻有信仰,才能使人從必然性真理的支配之中脫離出來,而必然性真理掌握了人的知識是在他嚐了禁樹之果以後;隻有信仰才能賦予人以勇敢無畏和力量,去正視死亡和瘋狂,而不是優柔寡斷地向它們頂禮膜拜。因為,隻有可能性才敞開了拯救之路……歸根到底隻剩下一條:對於上帝,一切都是可能的。隻有這時才敞開了信仰之路。隻有當人看不到任何可能性時,人們才去信仰。上帝就意味著一切都是可能的,而一切都是可能的,也就意味著上帝。隻有身心受過震顫,變成精神的人,才能理解一切都是可能的,也隻有這樣的人,才能接近上帝。”
德國猶太思想家瓦爾特·本雅明(1892~1940)生前默默無聞,但自殺後由於其友人舍勒姆、阿多諾 和阿倫特等人的大力宣揚,逐漸聲名鵲起。他是一個生長在德國、用德語閱讀和思考的猶太人。卡夫卡 將這種土生土長的德國猶太人心理描述為,後腿依然站在父輩的猶太教上,但前腿卻找不到新的立足點。不理解這種處境和心態,就無法理解本雅明、卡夫卡這樣的思想家。他們無法用德語表達出這種在德國文化環境中所感到的孤立、排斥與他鄉之感,但除了德語,他們又無以選擇。因此,他們生活在“三種不可能之中……不可能不寫作”,因為隻有通過寫作才不會泯滅他們的靈感;“不可能用德語寫作”,卡夫卡認為他們使用德語是“公開地和隱蔽地甚至可能是忐忑不安地侵犯別人的財產。這不是正當獲得的,而是偷來的,順手撿來的。即使不會被挑出任何語言錯誤,而它依然是別人的財產”;“不可能用別的方式寫作”,因為沒有其他可供使用的語言。甚至“還可以補充上第四種可能,即不可能寫作,因為這種絕望不是可以通過寫作來減輕的”。猶太人問題在他們這代人身上看起來似乎不可解決,因為他們不想也無法“回歸”猶太人的行列或者猶太教,因為他們對一切傳統、文化和一切“歸屬”都表示懷疑。所以,可供選擇的反叛方式隻有猶太複國主義和共產主義。這也在很大程度上解釋了為什麼在他們的字裏行間總是透出一種絕望。因為,無論是猶太複國主義還是共產主義,常常陷入一種困境,而且兩者之間常常很對立。
他關注著個體的人,關注著每個人的喜、怒、哀、樂、絕望與呼告,孤注一擲地走向《聖經》,並向先知和上帝發出呼告,希望通過信仰來戰勝絕望和宿命。正如他在《論絕望與可能》中所言:“不要譏笑,不要哭泣,不要詛咒,而要理解……如果誰有即便是芥粒大小的信仰,那麼他就能移山填海。隻有純粹的人類勇敢精神,才能因為荒謬而控製一切有限。這就是信仰的勇敢精神……信仰並且隻有信仰,才能擺脫人的罪孽;隻有信仰,才能使人從必然性真理的支配之中脫離出來,而必然性真理掌握了人的知識是在他嚐了禁樹之果以後;隻有信仰才能賦予人以勇敢無畏和力量,去正視死亡和瘋狂,而不是優柔寡斷地向它們頂禮膜拜。因為,隻有可能性才敞開了拯救之路……歸根到底隻剩下一條:對於上帝,一切都是可能的。隻有這時才敞開了信仰之路。隻有當人看不到任何可能性時,人們才去信仰。上帝就意味著一切都是可能的,而一切都是可能的,也就意味著上帝。隻有身心受過震顫,變成精神的人,才能理解一切都是可能的,也隻有這樣的人,才能接近上帝。”
德國猶太思想家瓦爾特·本雅明(1892~1940)生前默默無聞,但自殺後由於其友人舍勒姆、阿多諾 和阿倫特等人的大力宣揚,逐漸聲名鵲起。他是一個生長在德國、用德語閱讀和思考的猶太人。卡夫卡 將這種土生土長的德國猶太人心理描述為,後腿依然站在父輩的猶太教上,但前腿卻找不到新的立足點。不理解這種處境和心態,就無法理解本雅明、卡夫卡這樣的思想家。他們無法用德語表達出這種在德國文化環境中所感到的孤立、排斥與他鄉之感,但除了德語,他們又無以選擇。因此,他們生活在“三種不可能之中……不可能不寫作”,因為隻有通過寫作才不會泯滅他們的靈感;“不可能用德語寫作”,卡夫卡認為他們使用德語是“公開地和隱蔽地甚至可能是忐忑不安地侵犯別人的財產。這不是正當獲得的,而是偷來的,順手撿來的。即使不會被挑出任何語言錯誤,而它依然是別人的財產”;“不可能用別的方式寫作”,因為沒有其他可供使用的語言。甚至“還可以補充上第四種可能,即不可能寫作,因為這種絕望不是可以通過寫作來減輕的”。猶太人問題在他們這代人身上看起來似乎不可解決,因為他們不想也無法“回歸”猶太人的行列或者猶太教,因為他們對一切傳統、文化和一切“歸屬”都表示懷疑。所以,可供選擇的反叛方式隻有猶太複國主義和共產主義。這也在很大程度上解釋了為什麼在他們的字裏行間總是透出一種絕望。因為,無論是猶太複國主義還是共產主義,常常陷入一種困境,而且兩者之間常常很對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