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已。但要做到這八個字,又談何容易!
粗略算來,過去廿年間區區在海內外各大報刊及學術研討會上所發表的武俠小說評論,至少也有數十餘篇;對於一般作者而言,從中選輯部分出書,實非難事。惟以歲月推移,個人的思想見解亦與時俱進,前後看法多有不同。迨至晚近,反複思量,體認更為深切,乃覺今是而昨非!遂促使我不得不對舊作采取“揚棄”(Aufheben)的理性態度,毅然而然走上“反思——修正——再反思——再修正”之途。
在這“去蕪存菁”、“汰舊換新”的整編過程中,栽造遇到平生最大的敵人——“昨日之我”不斷的頑強抵抗。“他”代表著我青年時期的浪漫、激情、執著、自負與淺薄無知;“他”不允許我全盤否定過去“一步一腳印”的辛勤耕耘,據以力爭!由是一場理智跟感情的心靈拉鋸戰就此展開,其痛苦程度決非外人所能想像。但畢竟我不是個抱殘守候、故步自封的“假道學”!為了彌補前愆,對自己以及對讀者負責,我隻有忍痛拆下舊作的一磚一瓦,抽梁換柱,重新改寫;同時並增添苦幹新材料與新論點,造打大規模的文字整建工程。
這十三篇拙作除置於卷首的《中國武俠小說吏論》是觀照全局麵具有一定的學術參考價值外,其他各篇皆以個別名家代表作或其流派特色為品評對象;較偏重於論著個人認知及美感經驗。為便於有心人士覆按查考,茲將此香選輯之來龍去脈慨略說明於次:
一、學術論文之整合與改寫者——〈中國式俠小說史論》係以原作〈中國武俠小說總論〉(一九八九年)為基礎,再整合〈論當代台灣武俠小說的“成人童話”世界)(一九九一年)中有關作家、作品概貌;並另辟專章增補香港早期“廣派”武俠小說研究資料,一爐共冶!乃初通古今之變,而成一家之言。
二、運用舊作素材而翻製新篇者——計有評介不肖生、白羽、鄭證因、王度廬等代表作四篇;其立論殊異於往昔之“閉門造車”,分別有所突破、創新。內中引述作者生平經曆,多參考大陸學者近三年之論著,頗為鳥翔實;對於研究彼等創作思想、命意及小說旨趣,尤多助益。
三、局部增刪者——僅有〈諭還珠樓主小說奇觀及其生命哲學〉(一九八七年)、〈司馬翎小說藝術論〉(一九九二年)兩篇學術論文。由於當時論證甚詳,無須大幅改動;刀稍事增補引文,略刪枝蔓,易以新題而已。
四、重新評價者——唯有〈偷天換日的是與非〉,評金庸成名作《射雕英雄傳》新、舊版本得失一文。此與少作〈萍蹤俠影憶《射雕》〉(一九七三年)大異其趣,判若雲泥!,標著筆者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思想覺悟。凡盲目崇拜金庸小說為“金學”者,不可失之交臂。
五、近年新作入選者——係由本人評編萬盛版(《台灣十大式俠名家代表作》中選出古龍、臥龍生、董容美、上官鼎、高庸及司馬翎等六篇。其中除後者業已改寫成學術論文(見三)以外,係皆保留原作麵貌;僅刪去各篇文末之“編後雜感”,以資區別。
總之,這十三篇論劍文章容或精粗不一,然皆為筆者長期浸淫、困心衡慮之作。個中苦況,難以言宣。而舊作翻新尤其艱钜,往往終宵沉吟而不成片段;始知“換骨奪胎”(宋人黃庭堅語)亦大不易也。惟在改寫過程中,神光離合,偶有感悟,輒欣然而色喜!此樂又非筆墨所能形容。⊿思⊿兔⊿在⊿線⊿閱⊿讀⊿
記不清是那位先哲說過:“人生是一闋永無休止的戰鬥性樂章。”但我忠負鏽劍、騎著瘦馬,踽踽獨行於武俠小道,孤軍奮戰廿年,委實疲了、倦了!編完這本論劍文集,頗有如釋重負之感。對於既往一切的成敗得失,能藉此作一了結,未始不是快事!
此時此地,我衷心向往的是蘇東坡那“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澹然境界。也許廿年後視今,猶今之視昔;而我則遙指“封劍”二字,拈花微笑,微笑複拈花……是為跋。
——寫於一九九三年十一月十二日本文由炫浪TXT社區提供下載,更多好書請訪問http://ncs.xvna.com/
本文已閱讀完畢,歡迎發表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