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炫浪TXT社區提供下載,更多好書請訪問http://ncs.xvna.com/
代序:我的“磨劍之旅”——葉洪生
“論劍”一詞,不知始於何時;或謂出自戰國末年莊周之徒偽托《莊子,雜篇》之〈說劍〉,用以為“天下無敵”者設譬而作;因有天子劍、諸侯劍、庶人劍之分。最早見於正史者,蓋為司馬遷之《史記.刺客列傳》,寫荊軻與蓋聶“論劍”,以研討劍術刺擊之道。此即古人所謂“庶人劍”;固然卑之無甚高論,亦大有講究餘地。惜劍家每以其為“百兵之祖”,易學難精,當付秘傳;故知其奧妙者極罕,久之則絕跡世間。惟今人豔稱之“論劍”,乃泛指談論武俠小說而言。是以古今“論劍”之對象、涵義不同,遂大異其趣矣。
屈指算來,從我首次公開發表〈武俠何處去〉一文迄今,忽忽不覺已有二十年了。正是:“廿餘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心底反覆吟誦這兩句宋詞,驀然間百感交集;往事曆曆,如在眼前。我不由自主地隨著時光倒流,回到滿琴韻書香的童年——也就是我“磨劍之旅”的起點。我彷佛還是那個騎著竹馬、揮舞木劍的“小英雄”,率領了一群玩伴在捉對斯殺……一直到我“空手入木刃”,不慎把掌心紮破為止。
——那一年我剛滿十歲,正就讀於小學四年級。我通過“打圓牌”、看“小人書”(連環圖畫),接觸到的第一部武俠小說是還珠樓主代表作《蜀山劍俠傳》。雖然租書店隻餘半套,殘缺不全,卻也看得眉飛色舞,如癡如醉!
記得當時正放寒假,我擁被挑燈閱《蜀山》,幾至廢寢忘食、不眠不休的地步。惟因年紀太小,囫圇吞棗,隻能看熱鬧而不會看門道;往往一知半解,莫名其妙“妙”!但盡避如此,我還是從中挑出精彩情節(如“三仙二老除綠袍”、“寶相夫人禦天劫”、“神駝乙休大鬧銅椰島”等重要關目),津津有味地一看再看!就像是冶者鑄劍一樣,打之又打,磨之又磨,非打磨成器、刻入心版不罷休。事後更摘要作成“蜀山記事本末”,到課堂上給同學們“說書”!
——這是我最早的“磨劍”經驗。如果沒有這樣磨過,日後又怎敢出來“論劍”呢!
自經《蜀山》啟蒙點化,引我入武俠之門,始眼界大開;得窺通俗文學“宮牆之美,百官之富”。由是欲罷不能,乃廣泛搜讀新、舊派武俠名著。早期如金庸《射雕英雄傳》、蹄風《四海英雄傳》、司馬翎《關洛風雲錄》、臥龍生《驚虹一劍震江湖》以及王度廬《鶴驚昆侖》等等,皆所受愛重;其至二、三流的武俠作品,亦生冷不忌,照單全收。倏忽又度十五春秋,其間“磨劍”無數;自認藝業小成,方正式出山與天下英雄“論劍”!
一九七三年十月,《中國時報》副刊特別製作了一個有關“武俠小說論戰”的專題,廣邀“文林”名士參與“武林”盛事。那時我還是個大學四年級的學生,因經常投稿,遂不甘寂寞,也鼓勇寫了一篇〈武俠何處去〉參戰。正所謂“初生之犢不畏虎”!不料卻因誇誇其談,引起各方高人注意,目為“武林奇葩”!從此稿約不斷,促使我剛出校門,即步上“磨劍——論劍”之途。廿年來如夢似幻,陸續寫下數十篇“武俠雜俎”,發表於海內外各大報刊。(按:評論要目參見本書附錄。)
顧這一段漫長的“磨劍之旅”,有幾許辛酸、幾許慚惶,也有三分欣慰:
.辛酸的是,作為中國通俗文學主脈之一的武俠小說,在台灣高級知識份子的心目中似乎仍處於“妾身未明”的地位。不論是學術界或文化界名流,盡避他們在私底下也迷武俠也論劍,但在公開場則多“自鳴清高”,惜墨如金!即令二三有心人願意出麵為文探討,亦因限於閱讀範圍,隻能就當代個別名家作品(如金庸、古龍)寫些片麵性、隨感文字;而無法正本清源,觀照全局。是故,我隻身孤劍,千山獨行,大有生死寂寞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