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京華憶舊 (14)(1 / 3)

評選城市(區)美的風光,最應該關注清潔、特別是空氣的清潔度;否則,我們得到的是一場空歡喜。什麼時候,站在銀錠橋上又可以看到西山了,那時,我們的欣喜將會超過獲得任何“最美”的稱號。當然,要做到這一步,隻靠西城一個區的努力是不夠的,必須全北京城集體行動起來。

從標語治國到標語抒情

說實在話,北京建設得益於這次奧運會不少,特別是街區的整治,真是大見成效。許多亂搭亂建的違章建築、老大難的爛尾工程都得到清掃。我所居住的小區前的街道兩旁原來被小商小販所擁塞,不僅走車困難,連人出門也要蜿蜒蛇行。經過了整治,街道拓寬了,齊整了,小區中的幢幢高樓一律粉刷見新,靚麗光鮮。這些贏得居民的一致認可。最後當主持者美化街道時,卻招致許多不滿和議論。

有些人很生氣,有點“上綱”“上線”:“這不是回到文革去了嗎?”“為極‘左’招魂!”“怎麼不寫點迎奧運的詞兒!”聽到議論,我出去一看,原來為了美化環境,胡同口和街道兩旁塗寫了許多標語口號和宣傳畫,如胡同口立了一麵做成“三麵紅旗”形狀的屏障(正逢搞“三麵紅旗”50周年),上書“心懷祖國,放眼世界”。胡同兩旁的牆麵:“工業學大慶”;“艱苦樸素”;“到大風大浪中去鍛煉”;“石油工人一聲吼,地球也要抖三抖”;“學習‘老三篇’”;“為有犧牲多壯誌,敢教日月換新天”等,四五十年前流行的標語塗寫了數十條,並配以那時流行的“學大慶”“學大寨”“學鐵人”“學雷鋒”“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到廣闊天地鍛煉”的宣傳畫。這些使得一些老同誌不高興,改革開放都三十年了,怎麼極“左”的陰魂還不散?是不是有人還要回到文革去?然而,更可氣的是單拿出哪條標語你也不能說它錯,不能找他說理。但這些標語和宣傳畫湊在一塊兒卻構成文革時政治氛圍,散發著極“左”氣味。這是從那個時代走過來的人都能感受到的,這使一些人愉快,一些人深以為憂。

我卻有點不同的想法,我認為這種現象不足怪、更不足憂。我們曾經有過標語治國的時代,那時寫標語、貼標語是政治生活中重要一環。改革開放前,特別是文革當中,建國初製定的法律盡廢,國家機器的運轉大多靠“最高指示”“領導講話”和內部的政策條文。這些怎麼能讓廣大群眾都知道呢?往往是靠把“指示”“講話”“政策條文”的精神通俗化、簡單化為標語口號,然後貼到城市農村,工廠公社,部隊學校,大街小巷,告誡人們警戒遵守。那時沒有法,連憲法都被當做一張廢紙撕掉,沒有作廢的大約隻有一部《婚姻法》了。史學家唐德剛曾俏皮說那時是“一部婚姻法治天下”,當然,這是笑談。那時應該是“標語口號治天下”。

由於這些標語都是直接宣傳上麵精神的,一絲一毫也不能錯。記得在大批判時,一條“興無滅資,高舉毛澤東思想旗幟前進”被定為“反動標語”,使我們大吃一驚,我們認識不出它在哪裏“反動”?後來傳達說反動就反動在“興無滅資”上。毛主席教導我們說“不破不立,破字當頭,立在其中”,它卻說“興無滅資”,這是“先立後破”,是與“最高指示”唱反調的,實際上他們是借“立”之名,在反對“破”,反對批判資產階級,反對文化大革命。可見那時對標語要求多麼嚴格,不僅字詞語句不能有錯,就連語序都不能稍作改動,幾乎每條標語口號都有“微言大義”。對標語口號如此敏感,今人很難想象,因為它們體現了“治國方略”,是“治天下”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