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也不會知道你。但是你已經改變了自己。就從你所在的地方開始。經典的鼓舞性著作《幾英畝的鑽石》(Acres of Diamonds)的作者羅素康維爾(Russell Conwell)說過:“他要想揚名千裏,首先他必須在他自己的費城出名。”

如何看待過去

人們在改變自己的同時,往往會有一種保護過去的傾向。但是,如果他們老強調過去,他們就隻是在原地轉動他們的輪子。著眼於新的夢想並利用自己的能力超越他們自己更重要。展望未來使人樂觀向上,回顧過去則會讓人覺得空虛。

加州大學富樂頓分校的心理學教授傑拉德考萊(Gerald Coley)說:

對於很多人來說,他們失去了駕馭現在的能力;他們不是著眼於現在,而是把他們的精力用在對過去所犯錯誤的唉聲歎氣上麵,以及總是想著生活可以或應該不是現在這個樣子的,或者他們沉溺於為未來製訂沒完沒了的解決方案和計劃。當他們花費精力去想著過去什麼樣或者可以什麼樣的時候,他們用於關注現在力量的精力已經很少了。

你開始滿足於你所取得的榮譽時,你就開始生活在過去之中了。不斷的改變自己是很重要的,不要象一個被固定在水泥中的成品一樣。

個性化交談

你的轉變可以從很多方麵表現出來,但是,尤其重要的是你的說話方式。你所說的話是對你內心世界的一種反映。你應該知道你的語言魅力。通過認真的聆聽你所交談的話題,你能夠更好地控製你的談話。下麵是幾種具體情況。

盡量避免“it”打頭的談話方式。例如,“It is difficult to start an exercise program"(開始一個體育鍛煉項目是很難的),其實你是說,“我發現。——很難”。當你用“it”不是“I”的時候,你的問題就失去了個性。你應該這樣想:“說三次''it''s''''你就會出局了。”

同樣的,我們也可以用“you”(你)來陳述。我們可以說:“當人民不對你說謝謝的時候你會很失望的。”我們真正的意思是說:“我感到很失望。”為了解決問題,我們都需要個性化並承認問題的存在。

我們也可以說:“我不能。”我們真正的意思是“我不想”。當我們說“我不能”的時候,我們感覺沒有能力以及不能控製。說“我想”或者“我不想”,說明我們已經承認了個人責任。這會讓我們有所控製,感覺有力。

我們也應該摒棄“應該”、“應當”之類的說法了。如果你想想這兩個單詞,你就會發現它們是在表達一種內疚。如果我說“我應該”,我是在說“我不是真想做這件事的,但是我想有人要我去做”。應該說“我選擇去做”或者“我想去做”。這可以增加你的個人選擇能力以及使你的目標更加明確。

你應該知道你問題的方式。下麵是你應該記住的原則:用“什麼”和“怎麼”開始提問題。這樣的問題能讓你得到你想要的答案。你開始知道你可以做什麼以及你能取得什麼樣的成就。你會從“什麼”和“怎麼”的問題中得到需要的信息和知識。

如果你用“為什麼”開始提問問題,那你立刻就把別人推到了對立麵上。問“你為什麼那麼做呢”有批評別人的意思——“你應該可以用另一種方法做的。”這也很容易招致別人的辯護。而且它會讓你會到過去,談論為什麼某件事是那麼發生的,而不是討論你現在應該做些什麼去改變它——以及你現在怎麼才能進步。著眼於現在,向自己和別人問一些這樣的問題:你現在的生活怎麼樣?你想做什麼?你覺得怎麼樣?谘詢專家鼓勵人們做個人陳述,幫助自己發現問題。它、你和為什麼之類的陳述不是個性化的陳述。你可以改變一下你的說法來表現自己對生活的掌握。

由內到外

在這些小時中,我們重點講了從內在開始改變以及讓這種改變表現出來的重要性。畢竟,你的性格是通過你生活中的每一個行為表現出來的。尤其是在你麵對壓力的情況下更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