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所有發現成段的城牆進行勘探發現,無一例外,三星堆古城的三道外城牆的外側均有壕溝。壕溝的寬度為15~20米,深度為2~3米,而且與城址內外的馬牧河、鴨子河相互溝通。
這一發現意味著什麼呢?
它意味著4000年前的三星堆,高聳的城牆和深陷的壕溝,已將古蜀人帶入了文明時代;意味著在當時的成都平原,已經有了一個非常強盛的王國——它具有非常完善的防禦體係。
也許,自此之後,人們將不再為三星堆古城的年代和形製而困惑,對於“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之類的疑問也能輕鬆麵對。
傳奇四,發現三星堆遺址墓地
1997年11月3日,從三星堆遺址又突然傳來消息:距離三星堆遺址西城牆以西約550米處的仁勝村磚廠,在距地表深1.27米處取土時,挖出大象的長牙一根。四川省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員聞訊,立即會同廣漢市文管所幹部共同趕赴取土現場。
考古人員發現象牙的出土位置懸掛在取土的斷麵中部,其間還能看見一些灰燼顆粒。
大家便立即開始了現場的搶救性發掘。
第一步,將斷麵上的土挖開,找到坑的開口位置;接著,要弄清坑的形式和出土的遺物遺跡現象。
當考古人員把周圍的表土揭開後,立即發現還有一座土坑,他們迅速把麵積擴大,接下來他們又發現了其他四座長方形的土坑,大小形式幾乎差不多。
難道,出土象牙的土坑不是一個孤立的坑,而是一個“群體”?
這個“群體”是“祭祀坑”還是“墓葬”?
考古學家有些困惑了。
在連續清理了三個“坑”之後,最後認定這些土坑屬墓葬。
為了更準確地掌握情況,在發掘土坑墓的同時,考古人員還對其周圍進行了必要的考古勘探。
不久就發現這裏還有許多類似的土坑墓。
根據墓葬的密集程度,考古人員推測這裏可能是古代蜀人的一處墓葬區。
如果真是這樣的話,就必須對三星堆遺址所屬範圍的仁勝村墓地繼續進行搶救性發掘,否則的話,那些墓葬就會因磚廠取土徹底破壞。
形勢緊急,可謂刻不容緩。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立即通知磚廠停止在該區域的取土,同時向國家文物局申報。
很快,發掘計劃獲得國家文物局批準同意。
1998年1月2日至6月26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仁勝村磚廠擬取土區域的墓葬進行了搶救性發掘。發掘麵積約1000平方米。
發現的墓葬共29座,墓葬的形式分別為長方形土坑墓和狹長形土坑墓。墓向基本一致,分布密集,排列有序。
墓葬的年代,確定在三星堆遺址一期後段到三星堆遺址二期前段,即二裏頭文化二期至四期的年代範圍,也就是說在距今4100年左右。
——這是在三星堆遺址中首次發現這樣集中的古蜀人墓地。
遺憾的是,雖然找到了古蜀人的這批墓地,但是還沒有找到古蜀王陵的墓葬,看來隻有留待將來了。
這次發掘,收獲是頗豐的,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和玉石器。
仁勝墓地出土的陶器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是一件“陶人”,這是我國目前發現最早的“陶人”之一。
這件陶俑為夾砂褐陶,造型是圓光頭,高鼻子,眼和嘴為陰刻線條畫出。身著長裙,腰間係帶,在腰後係結。高10厘米。這件隻有10厘米高的陶人,身上卻依稀有三星堆青銅人物的風範。
4100年前的他,在身後一千年的祭祀坑內出土的青銅人物雕像的身上,留下了自己的烙印。
出土的玉石器,除常見的斧、璧、錐、矛、鑿等器形外,還出土了一批渦旋狀玉器。這些玉器,在成都平原商代玉器中不見蹤跡,從形製上看,應該是成都平原上所見到最早的玉器類型。
這種渦旋狀玉器有6件,材質多樣,有軟玉、蛇紋石化白雲岩、坡鏤岩、蛇紋石,等等。形製基本相同,大小不一;色澤規範,除一件為青黃色軟玉外,其餘皆為白色。
器型非常奇特:渦旋狀的造型,一麵呈圓弧形,一麵內渦,外形類似“蝸牛”殼。之所以說它奇特,僅此器型,就在全國各地的考古發現中難得一見;何況還有奇怪的圖案,有的渦形器上嵌有“蜥蜴”類的圖案,在“蜥蜴”的周圍還鑽有九個“圓窩”,且有被火燒過的痕跡。
它是否是一件占卜用的專門工具呢?玉器上的“蜥蜴”和九個“圓窩”又代表的是什麼意思呢?
考古專家百思不得其解。
三星堆遺址仁勝墓地出土的這批土坑墓,有著十分特別的埋葬現象——墓坑底部均經過夯打,長方形土坑豎穴墓坑壁也經拍打過。
此種情況,是為了墓坑的堅固或美觀而進行的再加工處理嗎?
顯然不是。
在那些長方形豎穴土坑墓的墓壁下端及墓底留下有夯麵清晰、光滑的痕跡,而在墓底遍布一層油膩狀的黏稠、細膩的有機物腐殖質;至於人骨,或淩亂不全,或嚴重腐朽,僅存模糊的朽痕。有的人骨甚至陷入墓底的夯土之中,人骨與墓坑底部同時被夯砸的跡象十分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