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節(2 / 3)

☆、第 34 章

彌勒佛嘴角笑意不減,緩緩問道:

“因何尋她?”

安景將身子挪出甬道,低頭謙恭道:

“如今天下風雨將至,她是唯一能解此結之人。”

“緣起時起,緣盡還無,不外如是。”

安景一愣,便知這尼姑是明顯的在拒絕她,便低頭作揖沉聲道:

“師太如此說,安景卻是無法苟同,慧靜入世之時曾曆經紅塵,品世間苦樂,佛說世間情恨根源,皆有始有終。然慧靜隻顧出世卻仍舊未了卻紅塵恩怨,這豈不是與佛祖之教誨相背而馳?若是佛門弟子皆如此自私無為,我安景便當此行從未踏足貴庵!”

安景未抬頭,也未聽見彌勒佛有所回應。良久,才聽一聲歎息從前方傳來,帶著絲悲憫和無奈。

“也罷,五年之間,貧尼欲為慧靜尋求參佛之道,卻始終除不去她心中夙願,施主說的是,還未出世,怎能遁世。”

彌勒佛看了看安景,便轉身往前走去。安景猶豫片刻,便也慢慢跟了上去。

一路才知道這庵名為水雲庵,不知是不是巧合,安景儲存不多的文學知識裏倒是有一位詩人,“行至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正是詩佛王維《終南別業》中的詩句,這庵堂座於荊山頂,閣樓古樸,禪意雋永,庵中尼姑甚少,但是麵色和行動之間無不安謐祥和,教的安景這樣性子幹燥的人都不禁隨著這庵中特有的氣氛輕言慢行,連呼吸都輕緩了許多。

安景欣賞著水雲庵的景色,佛家重視生命和緣理,這庵中許多植物都如同庵外那顆長在青石路正中的榕樹一般皆被庵中尼姑仔細澆灌嗬護著,以致庵中空氣中到處彌漫著草木氣息。

“悟覺師太,敢問慧靜是如何來貴庵的?”

悟覺師太想了想,緩緩回道:“五年前,貧尼淩晨做完早課開門,便看見台階上有一女子,一身金紅宮裝,發飾淩亂,麵容枯瘦,貧尼猜測此女身份定不尋常,便收了她做蘇家弟子,料想緣分未盡,終是緣分未盡啊……”

“師太為何不問我是何人?”

悟覺看了看安景笑道:“施主辰星初始蒙塵,雖不屬此世,卻與此世牽緣頗深,隻要心明如鏡,終有一日可破萬裏浮塵浪。”

安景一愣,忙拽住悟覺的衣袖驚道:“師太知曉我的身世?你可知我被卷來此世的原因?”

悟覺笑道:“貧尼不知,佛意不可參,一切自有因緣。”

靠,說了等於沒說……

“施主與貧尼頗有佛緣,且是紅塵世外人,若是施主願意入我佛門,貧尼倒是願意用此生所能幫得施主探知一二。”

安景黑線,師太你其實是傳銷組織穿來的吧?

抽了抽嘴角,安景強笑道:“師太你真幽默,嗬嗬……嗬嗬嗬……”

悟覺看了一眼安景,沒再說話,二人正走至青石台階一處拐角,安景跟在覺悟身後,一踏上台階便驚歎於眼前的景色,接下來這段青石台階竟然是淩空鑿壁而建,就如同前世盤山而建的盤山公路,隻是在這科技如此落後的古代,竟然還有人能建成如此高難度的道路,安景一路驚歎,從崖壁青石路上遠眺山巒疊景,雲霧自山間升起,凝於山腰,偶有山風呼嘯而過,頓時雲開霧散,飄渺仿似蓬萊仙峰。

“到了。”

安景被這一聲一提,回了神,悟覺正站於一處半敞的門扉前,這處房屋門正開在懸壁青石路旁,正對著遠山諸峰,門上沒有題字和多餘的飾物,安景往門內探了探,門內是一個小院,無人。

安景轉頭看著悟覺,悟覺笑了笑,雙手合什作禮念了句‘阿彌陀佛’便轉身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