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當下,都是第一時間。
我們可能會失去財富,但不會失去智慧;我們可能會失去健康,但不會失去慈悲;我們可能會失去家庭,但不會失去愛心;我們可能會失去事業,但不會失去信仰。 如果智慧、慈悲、愛心和信仰也會失去的話,那隻是由於我們不加珍惜而選擇了放棄。
下雨的時候,聽雨聲很安靜。太陽出來了,享受日光的加持,很舒服。
心靈好比廣闊無垠的國土,每個念頭都想成為這片土地的主人,你願意把命運交給誰呢?
存在的注定都要歸於毀滅。哪裏才是你的安身立命之處?
應該把寺廟修建到每個眾生的心裏。
發心,是開發某種心理因素,或者說是要選擇發展某種心理,這對於人生而言是很重要的。因為它直接關係到你的未來會成就一種什麼樣的生命。
凡夫心的存在是需要支持的,當它得不到支持的時候,就會氣急敗壞。
生命不在於長短,而在於活得明白,活出意義。
你想得到自由,先要培養自主的能力。唯有自主,才能自由。
有為的快樂太短暫,還是無為之樂美啊!
發心,是對心靈發展的選擇。你發展什麼樣的心,就會造就什麼樣的心態,什麼樣的人格,這是直接關係到生命未來的大事。所以,學佛特別強調發心的重要。
菩提心,是覺醒的心,是我們心靈世界中最有價值的心理。發菩提心,是對生命發展最佳的選擇。
如果我們總是祈求觀音菩薩保佑,幫助我們實現各種世俗的願望,那我們注定了隻是當一名可憐的眾生;如果我們學習觀音菩薩的精神,實踐大慈大悲的心行,以解救眾生的痛苦為已任,那麼,我們不僅能夠解除了自己的痛苦,同時也能解除天下蒼生的痛苦,最終也能成為像觀音菩薩一樣的聖者。
每個人內心都有一顆菩提種子,法雨的滋潤便是讓這顆種子生根、發芽,乃至結出覺醒的果實。
信佛並非尋求一種外在的寄托和安慰;信佛是幫助我們看清生命真相,開啟人生智慧,擺脫迷惑和煩惱。
佛法以緣起看世界,認識到一切現象的本質都是無常、無我、無自性空,一切存在隻是條件構成的假相,正是“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經常這樣觀察,就能擺脫我執我見,達到不粘著,無住生心的效果。
禪茶一味,好茶能通氣;喝茶時的悠閑、放鬆、專注的心境,可以導向禪。如果能帶著禪心喝茶,那才叫真正的茶禪一味。有人向趙州禪師請教禪,禪師說:吃茶去。這是茶禪關係的一個重要典故。
修行,最終是一場沒有目標的旅行,因為這裏超越了目標和過程。你能想象的到嗎?當然不能,因為這裏是想象無法抵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