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調查,我們已經知道,在小學生中,有一部分因社會、家庭、生理等各種原因,存在著某種心理障礙,對此,我們必須加以重視,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盡力做好這一方麵的工作。也就是說我們要重視小學生的心理指導,要使我們每一個從事小學教育工作的人在每一個工作環節中都重視這項工作。同時要使每個人知道,良好的心理指導必須具備:真誠、理解、尊重三要素,要依托社會、家庭、學校三位一體,通過各種切實有效的方法方式,認真細致的做好這項工作。
針對每個孩子不用的厭學原因,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進行矯正。
對策1:要以真摯的感情,誠懇的態度和同學相處。
和小學生相處,首先要取得他們對你的信任。這樣,他們就會把自己內心世界的活動如實反映出來,也隻有這樣,我們才能最大限度地接近他們,使他們覺得我們是他們真正值得信賴的朋友,我們才能接近他們,因勢利導,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消除他們的戒備心理,因此,我們和他們相處,決不能虛情假意,失去信任,心理指導將無從下手。
對策2:要換位思考,要從不同的視角,和同學交換對問題的看法。
心理有障礙的小學生,其對問題的理解、看法往往和別人不一樣。
理解他們,是能否和他們進行交流的關鍵。
對策3:除了真誠、理解以外,還要注意對每個同學都要在人格上予以充分的尊重。
對策4:做心理指導工作,要適當地運用一些必要的方法。
如:專題性活動;課外合作遊戲;幫助學生理清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思路;疏導學生從沉悶的氣氛中釋放出來;注意用非語言的方式給學生一定的時空;注意觀察,可以采用反饋技術,重複一些師生言行,引導學生;和學生平等相處,消除學生的下意識自我防護意識等。同時,也要注意教師(班主任)自身心理素質對學生的感染。
對策5:要特別注意對具有自卑心理障礙學生的具體分析。
其中,要特別注意小學生自卑心理的矯正。自卑心理又稱為自我否定心理,表現為消極的自我評價。一旦形成和發展,對人的一生心理過程和個性都會產生一係列的顯著影響。產生小學生自卑心理的原因很多,主要有生理、智能、家庭、教育方式等。矯正小學生自卑心理的方法有:了解他們的想法,盡可能滿足他們的願望;適當讓他們接受一些小小的考驗,增強他們自我承受心理;發揮他們的特長,培養他們自我優越心理;創造輕鬆環境,淡化其不安、煩躁、孤獨、離群心理。
要解決小學生厭學心理必須找出具體原因,有了正確的原因,教育起來才可以有的放矢。專家認為,要徹底解決學生厭學心理,是一項長期而又複雜的艱巨任務,需要全社會的努力,改變目前的應試教育,教育應以人為本,讓素質教育落到實處,讓真誠、理解、尊重,貫穿我們教育的始終。
四、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孩子受益一生
林阿姨的女兒是個非常優秀的孩子,從重點中學順利考入重點大學,而且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很多家長羨慕不已,紛紛向林阿姨討教,林阿姨卻說:“孩子一直都特讓人省心,也沒別的,就是從小學習習慣就很好!”而很多家長往往費盡苦心,陪著孩子加班加點,孩子的成績仍然停步不前,原因之一就在於孩子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良好的學習習慣好比是砍柴用的利刃,這一把刀在手一切都遊刃有餘。教育的核心不隻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學會做人,習慣是一個人存放在神經係統的資本。一個人養成好的習慣,一輩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專家孫雲曉認為,習慣決定孩子的命運。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一旦養成一個好習慣,將會終身受益,而孩子小時是培養習慣的最佳時期。有一個公式:早期教育花一公斤的氣力=後期教育花一噸的氣力。說明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幾年前。當幾十位諾貝爾獎得主聚會時,記者問其中一位獲諾貝爾獎的科學家:“請問您在哪所大學學到您認為最重要的東西。”這位科學家平靜的說:“在幼兒園。”“在幼兒園學到了什麼。”“學到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夥伴;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做錯事要道歉;仔細的觀察事物。”這位科學家出人意料的回答,直接說明了兒時養成的良好習慣對人一生具有決定性的意義。當然。學習習慣的養成也是如此。那麼怎樣科學的引導孩子習慣的養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