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水喝,每天晚上一點油或肉都不沾,以柿子椒和紫甘藍這兩種蔬菜為主,天天晚上生著吃,兩天吃一次生拌茄子,早晨中午按照他的習慣去吃,要求他盡量不吃肉,或者少吃肉。

一個月後到醫院複查,檢驗的結果出來了,甲胎蛋白由635降到4.6,當時給他主刀的醫生看完這個檢測結果以後,第一個反應就是 您驗錯了,您再驗一次吧,這個結果肯定不對! 再做第二次化驗,出來的結果還是4.6,當時給他主刀的大夫驚呆了! 我行醫40多年了,做肝癌手術也無數例了,從來沒有見到甲胎蛋白能降到這種程度的。如果打上化療,一個月降100就相當不錯了。您是吃了什麼藥降到正常值的? 當時這個病人回答說, 我們沒吃藥,我們就是按照中醫的食療方子調整的。

我們這裏有很多這樣的病例。什麼道理?我一直強調,食既能充饑,也能療疾,關鍵是我們怎麼去運用它。

結束語

本書首先介紹了人體健康的四大基石。然後談到五行 金木水火土 及人體 肝心脾肺腎 的關係,以及各個髒器不協調所產生的各種疾病,當然還有如何調理這些疾病的一些食療方法及建議。

我努力用最生活化的語言,向大家介紹了一些中醫食療與養生的理念和方法,有失嚴謹之處,敬請大家諒解。希望大家不是簡單地停留在食療調理疾病的一些結論上,而是希望能從轉變健康觀念入手,破除大家在祛病養生方麵的種種誤區,啟發每一個人更深入地思考 藥食同源,同病異治,異病同治 的道理。

醫道,乃養生之道,生活之道。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隻有遵循天人合一的自然法則,隻有掌握了四季養生的規律,我們才能真正自如地駕馭自己的人生。

五千年的中國文化,是我們炎黃子孫取之不盡的寶貴財富。伴隨著人類社會物質條件的改善和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傳統的觀念和生活方式不斷受到挑戰和衝擊。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健康之路,我們既要繼承,更要創新

我在這裏想和您作一個約定:不到九十九,誰都不許走!衷心祝願您和您的家人朋友健康快樂!最後,還是這句話:

最好的醫生,是自己;最好的醫院,是廚房;

最好的藥物,是飲食;最好的療效,是堅持!

附錄一:關於張悟本

張悟本,人稱當代“中醫食療第一人”。這個“第一人”的稱號,並不意味著張悟本代表了當代中醫食療的最高水平,隻是張悟本在過去的十餘年裏,一直是中醫食療的大聲疾呼者、大力倡導者和身體力行者……

在當今中國,西醫西藥的理論和方法,已經成為主要的治療體係,甚至已經有人提出要廢除中醫。

在這種情況下,針對目前百姓都耳熟能詳的各種常見病的病情分析、治療手段和藥物使用,張悟本先生敢於觀點鮮明地批判常見的錯誤觀念和誤區,大力弘揚傳統中醫“辨證施治”的方法論,並結合時代特點進行創新。

尤為可貴的,是張悟本在實踐中已經取得了顯著的調治效果,使大量的患者受益,甚至幫助這些患者挽回了即將失去的生命。

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八十年代比肚子”,比誰的肚子大,說明油水足、生活條件好、地位高或特別有錢。

每日大擺宴席,夜宴深深,山珍海味,豪飲無休……這早已是很多人的生活方式,甚至是更多人羨慕的生活方式,殊不知這正是健康的罪魁禍首!

在今天中國社會的中高端人群中,亦如很多發達國家,高血壓、糖尿病、腫瘤等慢性病的發病率越來越高。我國一位中央領導人曾經這樣總結:

改革開放三十年,人民生活剛剛取得了一些改善;

一場大病,結果回到不如從前……

針對這些常見病,張悟本在父親(張寶楊)的悉心指導下,充分發掘和運用中醫“五行”“五髒”“五色”“子午流注”“清-調-補-養”等理論精華,延用中醫“望-聞-問-切”的傳統科學診斷方法,竭力深入淺出,以通俗淺顯的語言表達,化為日常的生活方式和飲食調整,輔之以中醫針砭之法,推拿按摩刮痧走罐針灸……配以少量“藥食同源”的常見中藥材,在簡便易行之中,強調“堅持百日”。

通過這些方法和患者的積極配合,已經獲得了大量的成功案例。既消除或改善了大量患者的症狀或病痛,又大幅度降低了患者的醫藥費用,基本結束了長期服藥並消除了相應的副作用。特別是,讓大量終生服藥,以及麵對絕症的病人和家屬,重新獲得了生活的希望和方法。

“悟本”這個名字,足見其父對中醫及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刻理解,足見其父對兒子的殷切期望。如果按照中醫施治“食-砭-針-酒-藥”優選“食療”的次第選擇,堅持“食療勝於藥療”,大力倡導“民以食為先”的張悟本,確實在貫徹父親的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