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與天地自然是統一的。《黃帝內經》中說:“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這是強調自然對人的製約性。類似的論述在《黃帝內經》中很多。正因為自然對人具有這樣的製約性,所以當外界條件的變化超出正常範圍時,人體就會生病。以這一整體觀為前提,引出了外感六淫的病因學說。

人不僅受自然的製約,也能適應自然。這方麵《黃帝內經》也有相關的論述。如:“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天寒則腠理閉,氣濕不行。”更進一步,《黃帝內經》還提出了“提挈天地,把握陰陽”的思想。這就不僅是被動地適應自然,而是主動地改造自然。正是基於人體能適應自然的認識,《黃帝內經》才合理地導出“上工治未病”的預防思想。

(2)人體自身是統一的。《黃帝內經》指出人體自身是互相聯係的整體,五髒六腑、肌膚毫毛、五官九竅等,通過經絡,互相協調地聯係在一起。髒腑間有特定絡屬,髒腑在體內各有所主,在體表各有其竅。正因為有這種聯係,所以局部可影響全身,體表變化能反映內髒盛衰。根據整體觀的這一原則,《黃帝內經》提出了“有諸內必形諸外”“以表知裏”等觀點,逐步形成了中醫學四診合參的診斷學方法。

(3)人的心身是統一的。《黃帝內經》在形神關係方麵有極為精辟的論述。一方麵,形體決定情誌精神,如“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心藏神”“肝藏魂”“脾藏意”“肺藏魄”“腎藏誌”。正因為形決定神,所以髒腑有病時就會出現精神情誌的變化。如“肝氣虛則恐,實則怒”,“心有餘則笑不休,心不足則悲”等等;另一方麵,精神情誌也會反作用於髒腑機能。如“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因為情誌之間有規律地互相作用,所以調節情誌的太過或不及,就可使人從病理狀態恢複到生理狀態,如“喜勝憂”“悲勝怒”等等;正是根據這一整體觀原則,中醫學才產生了七情病因學和情誌療法。這些內容在中醫心理衛生學和精神治療等方麵都有指導意義。

(1)人與天地自然是統一的。《黃帝內經》中說:“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這是強調自然對人的製約性。類似的論述在《黃帝內經》中很多。正因為自然對人具有這樣的製約性,所以當外界條件的變化超出正常範圍時,人體就會生病。以這一整體觀為前提,引出了外感六淫的病因學說。

人不僅受自然的製約,也能適應自然。這方麵《黃帝內經》也有相關的論述。如:“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天寒則腠理閉,氣濕不行。”更進一步,《黃帝內經》還提出了“提挈天地,把握陰陽”的思想。這就不僅是被動地適應自然,而是主動地改造自然。正是基於人體能適應自然的認識,《黃帝內經》才合理地導出“上工治未病”的預防思想。

(2)人體自身是統一的。《黃帝內經》指出人體自身是互相聯係的整體,五髒六腑、肌膚毫毛、五官九竅等,通過經絡,互相協調地聯係在一起。髒腑間有特定絡屬,髒腑在體內各有所主,在體表各有其竅。正因為有這種聯係,所以局部可影響全身,體表變化能反映內髒盛衰。根據整體觀的這一原則,《黃帝內經》提出了“有諸內必形諸外”“以表知裏”等觀點,逐步形成了中醫學四診合參的診斷學方法。

(3)人的心身是統一的。《黃帝內經》在形神關係方麵有極為精辟的論述。一方麵,形體決定情誌精神,如“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心藏神”“肝藏魂”“脾藏意”“肺藏魄”“腎藏誌”。正因為形決定神,所以髒腑有病時就會出現精神情誌的變化。如“肝氣虛則恐,實則怒”,“心有餘則笑不休,心不足則悲”等等;另一方麵,精神情誌也會反作用於髒腑機能。如“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因為情誌之間有規律地互相作用,所以調節情誌的太過或不及,就可使人從病理狀態恢複到生理狀態,如“喜勝憂”“悲勝怒”等等;正是根據這一整體觀原則,中醫學才產生了七情病因學和情誌療法。這些內容在中醫心理衛生學和精神治療等方麵都有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