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因方向不明確而導致的失敗 (1)(1 / 2)

第一章因方向不明確而導致的失敗(1)

1.不要盲目投資——由和田一夫的失敗學到的成功經驗

很多失敗都是從盲目行動開始的。一個人如果人生方向不明確,不管他有多努力,等待他的都將是無法避免的失敗。可以這樣說,方向越模糊,造成的損害勢必就會越大。因此,追求成功時一定要靠一個理性的頭腦,要靠一顆謹慎的心,千萬不要盲目行動,必須對自己人生道路上出現的各種情況作出正確判斷,千萬不可貿然地作出選擇。要了解什麼才是適合自己的,同時作出必要的放棄,不追求虛妄的東西。

如果在商業投資上出現了失敗,盲目行動往往是引發這種結果的一個重要因素。我們不難找到這種失敗的事例,和田一夫就是一個真實的事例。

和田一夫於1929年3月2日出生於日本靜岡縣熱海市一個小販的家庭。在和田一夫1歲的時候,他的父母開了一個小蔬菜水果雜貨店,取的名字是“八佰伴”。這個小店一直經營得不錯,最後發展成了一家公司。

大學畢業後,和田一夫就繼承了八佰伴公司。他用半個世紀的時間,將八佰伴公司建設成為了國際流通集團,在世界各地擁有400家百貨店和超市,員工總數達到了28000人,鼎盛期年銷售總額突破5000億日元。該集團旗下多家公司的股票在日本、香港、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等國或地區上市。

1990年,八佰伴集團把總部遷移到了香港,但是可能受市場調查等因素的影響,不久又把總部遷到了上海,把目標放在了中國內地。八佰伴集團在上海浦東投資建了上海新世紀商廈,開設了第一家高級百貨店——上海第一八佰伴百貨公司,也因此,和田一夫獲得了“上海榮譽市民”的稱號。

和田一夫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他的知名度也因為事業的壯大而節節攀升。然而,就在不少人認為他會在接下來幹出更大的一番事業來的時候,他卻犯了盲目投資的經營大忌。他選擇的不惜負債求發展的經營方式,給八佰伴集團埋下了巨大的危機。由於過度擴張和市場定位不準,1994年八佰伴兵敗北京;1995年,上海新世紀商廈也陷入了嚴重的危機之中……八佰伴的經營開始在很大程度上出現了惡化,經營業績一路下滑。最終八佰伴集團債台高築,竟然欠下了13億美元的巨額債務,公司不得不於1997年9月18日宣告破產。一夜之間,和田一夫由一個一手創造了八佰伴集團神話的英雄,變成了一個連累八佰伴股東和員工的罪人。破產就像蛇一樣糾纏著和田一家,成為一種令人沮喪甚至是極度心灰意冷的夢魘,和田夫婦倆最終決定宣布“自我破產”。他們交出了所有財物,揮手告別了企業界,豪宅沒有了,他們搬到了一套租來的兩室一廳的房子裏居住。

對於許多中國人而言,和田一夫曾經是個傳奇,這一點毋庸諱言。和田一夫及八佰伴在20世紀90年代的時候,在香港、上海、北京的風頭一時無人能及,在全中國的零售企業學習日本模式的熱潮中,北京的賽特、世都也曾領風氣之先,至今他們都無法否認八佰伴曾經是他們的老師。

如果從這個意義上來看,八佰伴的失敗其實是日本零售業神話的破滅。

據和田一夫自己回憶,他一生經曆過3次失敗。第一次失敗是他21歲時所經曆的熱海的那場大火,第2次失敗是遇到經濟危機,和田一夫在海外的第一筆投資——20世紀70年代在巴西的投資全部損失;第3次失敗就是八佰伴破產。麵對這一次的失敗,他後來又是如何東山再起的呢?他這次不僅跌了跤,而且跌的是非常大的一個跤,他是怎麼拍一拍身上的塵土,自己爬起來的呢?

在接受了這種巨大失敗的現實,曆經了長時間的痛苦、傷心和絕望的情感體驗之後,和田一夫開始從書本之中尋找慰藉。他後來回憶起這段往事時說,八佰伴宣布倒閉以後,他捧著《鄧小平傳》讀了好幾遍。他在這本書中不僅了解到了鄧小平這位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設計師的一生,還從中學到了很多東西。譬如怎麼麵對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挫折。他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感覺好像找到了一個知己,因為鄧小平和自己一樣,經曆過3次失敗。他還說過:“鄧小平最後一次從失敗中站起來時是74歲。之後,他提倡改革開放,留下了豐功偉業。而當八百伴倒閉時,我才68歲,我深信還有機會東山再起。”

他後來是這樣考慮的:泡沫經濟崩潰已近20年了,但日本的經濟依然不見曙光,還是處在一片黑暗之中,這讓許多人看不到希望。在這樣的背景下,許多倒閉破產的企業家最後選擇了自殺這條不歸路。像他這樣的老人在企業倒閉之後依然樂觀向上,尋求東山再起,也許會給那些事業失敗、生活無著的人一些鼓勵。他決定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別人從他失敗的經曆中,學到一些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