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國際篇(8)(3 / 3)

(第十二章)如何應對全球化挑戰

全球化對兩種人有利,對兩種人不利,對聰明和勤勞的人有利,對愚笨和懶惰的人不利

如今環顧全球,美國金融危機餘波未滅,歐債危機也遠未緩解,就在我撰寫本書之時,在歐盟成員國之一的塞浦路斯,為了拯救瀕臨破產的塞浦路斯銀行,歐盟領導人作出決議,歐盟將向塞浦路斯提供100億歐元救助資金,但前提條件是,對所有塞浦路斯銀行的儲戶要一次性征稅,存款額在10萬歐元以下的稅率為6.75%,10萬歐元以上的稅率為9.9%。

另一方麵,金磚國家崛起,本世紀前10年,金磚國家平均增長率超過8%,遠高於發達國家2.6%的平均增長率,也高於4.1%的全球平均增長率。金融危機爆發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數據顯示,近3年金磚國家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達到了40%、34%和79%。金磚國家由此成為推動世界經濟複蘇的重要力量。若再加上金磚國家擁有全世界25.9%的國土麵積、43%的人口,外彙儲備合起來高達4.4萬億美元,人口占世界的43%,金磚國家無疑是全球規模最大、最為亮眼的新興經濟群體。因此,金磚國家的群體性崛起,有力促進了世界的發展,也極大地改變了世界的經濟格局與麵貌。中國社科文獻出版社2013年3月發布的《新興經濟體藍皮書:金磚國家發展報告(2013)》指出,去年金磚國家除巴西外,增長率均超過全球平均水平。而未來幾年金磚國家對全球GDP增長的貢獻將超過60%。

絕大多數公司都要在全球配置資源,包括個體戶。不要以為這是說笑,你或許知道中國的石油供給一半以上需要進口,個體戶用來送貨的車所使用的汽油說不定就是來自某個中東國家。全球化意味著個人將不僅僅在麵臨著國內勞動力人口的競爭,實際上麵臨的局勢是全球勞動力人口的競爭。你看看蘋果係列產品為什麼不在美國或其他發展中國家主要生產,而放在中國,就是因為蘋果高層認為,從多種因素綜合考慮,比如勞動力價格、零部件配套、社會穩定等,中國至少目前還是最優選擇,那麼個人如何來應對這一係列挑戰呢?那就同樣要引用國內篇講到的觀點,財富是靠人去創造的,即靠人的體力和腦力勞動創造的,公司雇傭你是要為他們創造財富的,因此增加自己在全球化過程的競爭實力就是不斷提升自己的就業技能。全球化對兩種人有利,對兩種人不利,對聰明和勤勞的人有利,對愚笨和懶惰的人不利,而人的天性之一就是懶惰,因此大家除了要終生學習,使自己成為聰明的人,還要克服自身的惰性,成為一個勤勞的人。

要麵臨考驗的不僅僅是個人和企業,還有大學,本土高校處於教育全球化大趨勢中,正通過不同路徑創造“不用出國的留學環境”。“教育全球化帶來教育資源的高流動性和高競爭性,包括學生、教師及課程資源”。複旦大學副校長陸昉舉例表明,2008年至2011年,中國國出境留學人數從18萬人增至35萬人,幾乎翻番,年均增長約23%。同時,出境留學人數在2010年時超過來華留學人數,近四年平均增幅是來華留學人數增幅的兩倍左右。他認為,無論大學還是大學生,都正麵臨教育全球化的極大挑戰。在提高自身教育質量和辦學水平同時,引入世界一流教育資源,是擴大本土教育吸引力和影響力的一大途徑。上海紐約大學(籌)校長俞立中介紹,籌建中的這所中美合辦高等學府雖未正式啟動招聘,全球範圍已有100多人通過各種渠道申請教師崗位。除了去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托馬斯·薩金特,還有一位業界認同的近年諾獎有力爭奪者也有意加盟上海紐大,可能與美國紐大采取雙聘方式引進。據悉,上海紐大明年將首屆招生300人,其中51%為本土生源,49%為海外生源,到2017年辦學規模可能增至1600人,最終規模在4000人左右。可以說,本土學生在上海就可實現不出國的留學,包括就讀具有國際領先優勢的紐大學科專業,接觸與紐大相同或更高標準聘請的國際師資,“全校以英語為授課語言,可授予中美兩國認證的雙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