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羅賓遜:產業政策和發展:政治經濟學視角(1 / 3)

不過,《棉布法案》加上1623年的《壟斷條例》(Statue of Monopolies,該條例使英國企業難以建立國內壟斷),讓起初缺乏競爭力的英國棉紡織業得以在沒有外國競爭的環境下發展起來。盡管我們不知道離開保護會是什麼情形,但很顯然《棉布法案》提升了棉紡織業的投資回報率,並且極大地促進了對該產業的投資,進而引發了英國工業革命。

那麼《棉布法案》算不算一項“產業政策”?根據對該法案背景的上述兩種理論的任意一種,都不能將其理解為產業政策,英國的工業化應該是無意識政策導致的副產品。當然這兩種理論也都沒有給1688年光榮革命之後的經濟政策提供滿意的解釋。有學者令人信服地指出,輝格黨聯盟領導的光榮革命有著極為明確的扶持製造商或者說工業化的目標,為此,他們創立了英格蘭銀行,通過運河與收費公路促進了交通運輸部門的發展,改造了稅收體製,調整了商業政策。《棉布法案》其實是這一係列政策中的組成部分,而這批政策或許是世界上最為成功、影響最深遠的產業政策之一,堪稱“產業政策之母”。

在發展經濟學的研究中,對產業政策的作用有多種研究方法,20世紀40至50年代的早期研究把經濟發展同工業化聯係起來,認為由於存在各種市場失靈,貧困國家不能自然而然進入起飛,因此需要政府發揮重要作用,利用產業政策來促進工業化。學術界代表人物有羅森斯坦-羅丹、繆爾達爾、納克斯和赫希曼等人。其中一派尤為重要的觀點強調動態比較優勢,建議在一段時期內封閉國內經濟,以培育出有國際競爭力的工業部門,倡導者為漢斯·辛格和勞爾·普雷維什。

上述理念成為發展經濟學的主流之一,直到20世紀70年代後期和20世紀80年代才受到其他學者們的持續批判。安妮·克魯格等人認為,產業政策並未發揮作用也不能發揮作用,因為政府失靈總是比市場失靈更為嚴重。我們不能指望利用產業政策或者其他任何政策幹預來解決發展問題,而應注重創建自由市場和守夜人性質的政府。這些研究文獻恰當地列舉了某些發展中國家極為失敗的產業政策案例,可是關注點失之偏頗。此外,政府失靈總是比市場失靈更為嚴重的理論,似乎主要是出於意識形態的考慮,而非基於理論和實證推導。

所以,此類觀點盡管對20世紀80年代的發展組織產生了極大影響,但從長期來看必然難以服眾。其中最為激烈的反駁意見來自對“東亞奇跡”的一係列重要觀點。這些研究都把成功的產業政策視為日本、韓國和中國台灣在二戰後取得巨大發展成就的核心因素。與其他許多研究類似,它們立足於公共選擇理論,或多或少地認為市場失靈總是比政府失靈嚴重,而產業政策是促進經濟增長的強大工具。對東亞國家曆史經驗的這套理論,很大程度上左右了世界銀行在1992年發表的著名報告。

不過,《棉布法案》加上1623年的《壟斷條例》(Statue of Monopolies,該條例使英國企業難以建立國內壟斷),讓起初缺乏競爭力的英國棉紡織業得以在沒有外國競爭的環境下發展起來。盡管我們不知道離開保護會是什麼情形,但很顯然《棉布法案》提升了棉紡織業的投資回報率,並且極大地促進了對該產業的投資,進而引發了英國工業革命。

那麼《棉布法案》算不算一項“產業政策”?根據對該法案背景的上述兩種理論的任意一種,都不能將其理解為產業政策,英國的工業化應該是無意識政策導致的副產品。當然這兩種理論也都沒有給1688年光榮革命之後的經濟政策提供滿意的解釋。有學者令人信服地指出,輝格黨聯盟領導的光榮革命有著極為明確的扶持製造商或者說工業化的目標,為此,他們創立了英格蘭銀行,通過運河與收費公路促進了交通運輸部門的發展,改造了稅收體製,調整了商業政策。《棉布法案》其實是這一係列政策中的組成部分,而這批政策或許是世界上最為成功、影響最深遠的產業政策之一,堪稱“產業政策之母”。

在發展經濟學的研究中,對產業政策的作用有多種研究方法,20世紀40至50年代的早期研究把經濟發展同工業化聯係起來,認為由於存在各種市場失靈,貧困國家不能自然而然進入起飛,因此需要政府發揮重要作用,利用產業政策來促進工業化。學術界代表人物有羅森斯坦-羅丹、繆爾達爾、納克斯和赫希曼等人。其中一派尤為重要的觀點強調動態比較優勢,建議在一段時期內封閉國內經濟,以培育出有國際競爭力的工業部門,倡導者為漢斯·辛格和勞爾·普雷維什。

上述理念成為發展經濟學的主流之一,直到20世紀70年代後期和20世紀80年代才受到其他學者們的持續批判。安妮·克魯格等人認為,產業政策並未發揮作用也不能發揮作用,因為政府失靈總是比市場失靈更為嚴重。我們不能指望利用產業政策或者其他任何政策幹預來解決發展問題,而應注重創建自由市場和守夜人性質的政府。這些研究文獻恰當地列舉了某些發展中國家極為失敗的產業政策案例,可是關注點失之偏頗。此外,政府失靈總是比市場失靈更為嚴重的理論,似乎主要是出於意識形態的考慮,而非基於理論和實證推導。

所以,此類觀點盡管對20世紀80年代的發展組織產生了極大影響,但從長期來看必然難以服眾。其中最為激烈的反駁意見來自對“東亞奇跡”的一係列重要觀點。這些研究都把成功的產業政策視為日本、韓國和中國台灣在二戰後取得巨大發展成就的核心因素。與其他許多研究類似,它們立足於公共選擇理論,或多或少地認為市場失靈總是比政府失靈嚴重,而產業政策是促進經濟增長的強大工具。對東亞國家曆史經驗的這套理論,很大程度上左右了世界銀行在1992年發表的著名報告。

上述研究中所分析的成功案例令人印象深刻,然而失敗的政策案例同樣如此。這表明兩種極端看法都存在缺陷。產業政策有時能發揮作用,有時卻不能,其差別在哪裏?一個明顯差別在於,不同案例中采納的產業政策類型相去懸殊。例如拉丁美洲采納的是進口替代的工業化政策,把本國市場封閉在國際競爭之外。而韓國和中國台灣的模式則是通過激勵設計來鼓勵出口產業的發展,當然本地市場也確實受到了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