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族婚俗
漢族是中國人口最多的民族。漢族是古代被稱為“華夏”的中原居民,後同其他民族逐漸同化、融合,漢代開始,稱為漢族。漢族主要聚居於黃河、長江、珠江三大流域和鬆遼平原;在邊疆地區則多與少數民族交錯雜居,另有數千萬人口散居世界各地。漢族在全國分布的特點是東密西疏,據2000年的統計,全國11.59億漢族人口約占全國總人口的91.59%,據2005年的統計,漢族人口為118295萬人,占中國全部人口的90.56%。
漢族人使用的漢語屬漢藏語係漢語族,一共包括七大方言。現代漢語以北方方言為基礎,北京語音為標準音。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6000年左右的曆史,現為國際通用語文之一。漢族沒有產生全民族必須信仰的宗教,部分人信仰佛教、基督教等。
民族婚俗——各有各的說法和講究
在我國曆史上,婚姻最早稱為“昏因”。因為遠古的婚姻,以掠奪婚為主,而搶婚多是在黑夜進行,所以,所謂婚禮即“昏時成親”的意思。由於掠奪婚帶有濃重的野蠻色彩,再加上各方麵條件的製約,最初意義上的婚禮是非常簡單的。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婚禮逐步成為人們生活中的重要禮儀。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和傳承,婚禮習俗已經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植根於整個中華文化之中。漢族的祖先和世界各民族一樣,在原始時期經曆過亂婚、群婚的階段,進入文明社會之後則基本采取一夫一妻的婚姻形式。
20世紀初期時,漢族社會裏還有一些特殊的婚姻形式,如童養媳、招女婿等。解放後,尤其是新婚姻法頒布後基本絕跡。古代的婚姻禮儀,從議婚至完婚過程中要完成六種禮節,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這一娶親程式,周代即已確立,最早見於《禮記·昏義》。概略而言,大約分為婚前禮、正婚禮、婚後禮三個階段。現在的漢族傳統婚姻,一般來說都要經過提親、訂婚、迎娶出嫁、鬧房、回門等步驟。
婚禮前奏曲——“忙”並快樂的事兒
求婚的第一步——納采
漢族的“婚禮前奏曲”,也就是婚前禮是在婚姻籌劃、準備階段所舉行的一些必要的儀節。在舊時,漢族的婚姻取決於“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此,婚前禮的一切儀節,包括從擇偶至籌備正式婚禮的一係列環節,幾乎都由父母雙方的家長包辦,真正婚姻的當事人對自己的婚事是沒有什麼權力的。
如果男方父母想為兒子娶媳婦,應先請媒人向女家提親,如果女家接受了這門親事,就開始進行納采。納采,是男方向女方正式求婚的第一步,俗稱過定。即媒人到女方家說明求婚之意,然後男家擇吉日,具柬帖、納禮物於女家。納采禮物,其中喜包和鮮花是最重要的,且數量也是最多的。
舉行“納采”禮節的那天,男方家派出的媒人手捧一隻活雁作為首次見麵禮。這一禮節最初用活雁作為首次見麵禮,即取雁為候鳥,秋南飛而春北歸,來去有時,從無失信來作為男女雙方信守不渝的象征;又取雁飛成行,止成列,以明嫁娶必須長幼有序,不能逾越的意思。後來也用羔羊、白鵝、合歡、膠漆等作為贄禮的。當男方家派出的媒人來到女方家大門外,對女家儐者(儐,bīn音。儐者,幫助婚事舉辦方接待客人、輔助行禮的人)說:“您家主人非常盛情,賞給某某(婿名)一個妻子,某某(婿父或兄)根據祖先遺下的規定,讓我來向貴府主人請求舉行選擇貴府小姐的儀式。”
然後,女家儐者去通報女方家父母,女方家父母得到通報後親自出大門迎接,賓主互作一揖讓之後,媒使再次向女主人表達前來行納采禮節的意思。主人答禮,收下活雁並謙讓一番。媒人見求親之事得到女家父母的應允,就回去告知男方家父母。
“納采”禮進行完後,隨後的事情就是問名(問女子生辰以卜吉凶)、納吉(備禮通知女家,決定締結婚姻)、納征(向女家送聘禮)、請期(選定婚期,備禮告訴女家,求其同意)等一係列儀式。
催妝、送妝與鋪房
催妝、送妝與鋪房在“六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環節的基礎上添加的副儀節及雜俗。
所謂催妝是指男方家派人攜帶禮物催請女方家及早為新娘置妝的儀節。而送妝是親迎前數日,女家派人將嫁妝送至男家的儀節。嫁妝往往用箱籠裝著,也有人家為炫耀陪嫁,將嫁妝用方桌一一鋪開,排成一個縱隊浩浩蕩蕩地送至男家。嫁妝通常有箱櫃、被褥、首飾、衣服、綢緞、文房四寶及金銀器皿等,還有以田地房屋、店鋪、當鋪作為陪嫁的。浙江一帶,嫁妝中有一種叫做“子孫桶”的(大桶上有一大蓋,為新娘生育時用),桶中盛有紅蛋、喜果、謂之“送子”,有祝福之意。紹興一帶,還有送“女兒酒”作為嫁妝的,即在女兒滿月或數歲後,即釀酒數壇埋入地下,待女兒出嫁的那一天,將之前釀製的美酒取出來送到男方家。
鋪房則是女方家派人到男方家打點、整理新房的儀式,鋪房人必須是福壽雙全、家境富裕的“好命婆”,以給新人帶來吉祥。
婚禮進行曲——歡天喜地新人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