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卷 第三十二章(1 / 3)

悠悠晨鍾,沉沉暮鼓。

蒼茫飄渺的雲海中,虛無的山巒、沉寂的寺廟、寧靜的禪心,伴著梵音嫋嫋。

人心善變!天際變幻,風雲無常。時光易逝!塵囂滾滾,而不曾有片刻的停留。

雲台寺沐浴在雲台山的暮色裏,雲台山徜徉在雲台寺的梵音裏。

無數凡夫俗子懷著一顆虔誠的心,從四麵八方彙聚而來,對著廟堂裏的神像頂禮膜拜,訴說著自己的心願,祈求著神靈的保佑。

千萬人來了,彙聚;千萬人散了,離別。日複一日,年複一年,不曾改變。雲台寺在這聚聚散散的日子中,依舊默默地佇立著,悲憫地普度著眾生。

廟堂神佛,不滅明燈,看盡了世事滄桑。

殘陽如血,氣海翻騰,映出了變幻風雲。

沉沉暮色,蒼涼秋景,讀盡了淒楚等待。

一落小院,一顆禪心,在晚霞的映照下,那雙充滿睿智的眼神中,閃爍著清澈的目光。

"阿彌陀佛,佛本自在心中,眼前的過眼雲煙皆是虛妄。有一顆平靜豁達的禪心,便能將這一切看穿。"滿臉滄桑的悟德大師,微笑地望著出神的慧清。

慧清雙手合十,道:"師父,弟子正在參禪悟道,想讓這雲蒸霞蔚的蒼涼暮色蕩平弟子心中的虛妄。"

悟德大師微笑道:"阿彌陀佛。萬物皆有佛性,物有佛性,如人以靜禪心,不知道你悟到了些什麼?"

"光陰易逝,人生苦短。芸芸眾生,萬象佛法,皆為實物。生生不息,可孰不知到頭來卻是一場空,難逃消亡的厄運。如今暮色已近,繁華盡逝,生命將要走到盡頭,我佛究竟如何拯救蒼生?世人禮佛,我佛以法度眾人,可這日出日落依舊循環往複卻不曾改變。"慧清說完,低頭頌了句佛號。

"萬象佛生,隻要心在,禪就在。所以,人在佛就在。天命已定不可違逆,我佛要度化的是心結未解之人。隻要能放棄執妄,皈依我佛,一切的消逝就不會成為永久的消亡了。"

慧清聽完,恭敬地向悟德大師行一禮,然後說道:"佛說普度眾生,眾生亦皆可度。但眾生卻來,願為我佛所度,這又是為何?難道西天極樂世界的無怨、無恨、無情、無欲,竟不能吸引這芸芸眾生往歸嗎?"說罷,又合十念佛。

悟德大師默默地注視著慧清,沒有回答,卻同慧清一起對著落日晚霞,低聲頌起往生咒:"日已西落,

"光陰飛逝,旭日西沉。師父,難道生命的開始,就必然注定要消亡嗎?我佛究竟以何普度眾生?"

兩人默然地等待著......

殘陽收起最後一縷餘光,西沉往歸。白晝的繁華已不複存在。

"阿彌陀佛。天命注定,不可挽留。但是,佛即空也通,所以極樂世界與塵世是相通的。我佛大悲大願,隻要我佛在心中,到處都是極樂淨土。生命的開始,不是意味著等待消亡,有些東西是永遠無法改變的。貪、嗔、癡、恨,拋棄執妄,就會擁有一顆禪心。而我們要做的,就是要以自己的禪心,去喚醒世人的禪心。"

慧清聽後,心中隱隱有所異動。他反複回味思索著師父剛才的教誨。

悟德大師隻是看著慧清,麵上淡淡一笑。

夜幕、禪心、守望著,為度化一切。

一輪明月,高高掛起,如水的月華也隨著溫柔的月光,悄悄地灑向人間。

雲海中的雲台寺,寧靜幽清,不曾有一絲的喧囂。晚風靜靜地吹著,一次次地撫慰著沉寂的山巒寺院。就這樣,也不知過了多久,兩人隻是舉頭依稀看著明月已高懸。安靜的小院內,月光輕輕灑在師徒樸素的僧袍上,鍍上了一層淡淡的銀邊。

慧清雙手合十,對著中天之上的月亮深深一拜。看著有所頓悟的慧清,悟德大師眼中滿是欣慰之色。他伸手輕輕撫摸自己的胡須,說道;"我佛慈悲,迷茫自歸。"

慧清坦然一笑,回首向悟德大師拜去:"師父,弟子明白剛才您說的話了。一個生命的結束帶來的是另一個生命的開始。太陽的消亡,就意味著月亮的新生。隻要人在,佛心在,真理就不會消亡。輪回並不意味著結束,它是一個開始,一個新生命從過去到未來的轉換。弟子現在也明白大願菩薩的心誌了。"

悟德大師點點頭,

慧清仰首望天,月光如水,月明通透。他眺望良久,說道:"弟子會用自己的禪心,了卻佛願,度化世人......"

"阿彌陀佛。善哉,慧清去請石施主吧!"

慧清雙手合十,回禮,輕輕頌道:"弟子明白。"說完隨即轉身,踏入夜色之中。

"今日所悟,真是天命所願。"月光下,隱約有人影閃動。

"是啊。慧清天姿聰穎,慧根通達。擁有一顆無私的禪心和廣度世人的佛願。老衲相信他定能如願。"

冥冥之中,仿佛有梵語心經聲聲傳來,連綿不斷。

靜生走出來,在這月光潑灑的庭院中,與悟德大師並肩而立。"若石義也能看開,那大師度化世人之心願也能了卻一番。"

"世俗名利,瓜葛糾纏。世人愚鈍,終究無法取舍。如今,慧清能有此徹悟,我也就放心了。半生誓願總成空。石義心結難解,

靜生不禁眉頭一皺,"哎......人生苦短亦如此啊。可悲!"

悟德大師合十,循聲道:"我佛慈悲,無邊佛**能度化世人。石施主凡心,糾纏於世間愛恨情仇中不能自拔。希望能讓石施主放棄執妄。"

靜生搖了搖頭,"人生一世,宿命糾葛,愛恨情仇,有生有滅。纏繞於心,看不破又怎麼能放得下。"

月依稀。北院之中,石義獨自坐在窗邊,側耳傾聽雲台山的暮鼓聲。寧靜的寺廟,沉沉的暮鼓,細細品來似乎又是另一番韻味。

上官雲浩也靜靜地坐在一旁,彼此沉默,似乎有些隔閡。

"明日就是武試大會了。"上官雲浩打破沉悶的氣氛,淡淡地說道。

石義並沒有反應,隻是冷冷地應了一聲。

"你打算如何應對?"

石義與上官雲浩對望一眼,皺著眉道:"我還是那句話,不會放棄的!"

正在兩人說話之際,不遠處傳來陣陣腳步聲,聲音越來越近。月光的映照下,卻是慧清。

"大師!"石義和上官雲浩行佛禮問侯,慧清隨即回禮。

"阿彌陀佛!石施主,我看你今日氣色不錯,不知身體恢複得如何?"

"承蒙大師關心,石義感覺沒有大礙了。"

"那貧僧就放心了。既然今晚月明星稀,不妨與貧僧出去走走。"

石義聞言一怔,有些茫然,"要去哪裏?"

慧清微笑道:"見你想見的人。"

"大師是說悟德大師

和靜生

慧清微笑,點頭道:"正是

師父和

石義心中十分歡喜,隨即回禮,道:"有勞大師帶**了。"

慧清雙手合十,道:"石施主言重了,區區小事不必多禮。既然上官施主也在,那就一起隨我來吧。"說罷,前頭領**,石義和上官雲浩緊隨其後。

人去房空,空留輕煙嫋嫋升騰......

邁出幽靜的小院,**過一座雄偉的佛殿。雖然已是入夜,此刻,竟還有許多香客信徒往來穿梭不停。有的手執香火來去匆匆,有的則雙手合十膜拜禮佛。寶殿之中,依然香火鼎盛。

石義轉身向慧清看去,愣然問道:"大師,為何現在燒香理佛之人不斷?"

慧清微笑道:"本寺有幾百間空廂房,可供信徒香客食宿。他們不遠千裏趕來,虔誠之心,寺僧很是佩服,所以香火之旺就不足為奇了。有時,還會延續到後半夜。"

石義搖搖頭,遲疑了一下,說道:"佛門本是清靜之地,看到這番情景,令人不免有所好奇。"

慧清臉上依舊帶著坦然的笑容,點了點頭,做了個向這邊走的手勢,而後通過一條僻靜的小**,繞到寶殿的後麵。說道:"其實,早先雲台寺是沒有這麼多廂房的,而且也不會讓香客信徒夜晚敬香。佛有普度眾生之願,前來本寺**途遙遠,即使車騎快馬也要走上一天,況且來拜佛求經的大多都是布衣百姓,夜裏將香客拒之門外,露宿山林,實在有違佛道。後來,靜生先生捐資銀兩,於是便在西邊修建廂房,供信徒們停留休息。"

"原來如此。悟德大師和靜生先生心懷仁義,功德無量!"石義對著佛殿深深行一禮,不禁一聲讚歎。

沿著曲折蜿蜒的小**走了一會兒,上官雲浩不經意間回首,漸漸遠去的寶殿,無數人等待在佛堂外,大殿內依然燈火通明,老叟、婦人、孩童並無倦意,個個臉色虔誠,口中念誦著佛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