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件值得一提的事,是在這一年第三期的《曆史研究》上,發表了馬克思主義史學家劉大年的《論康熙》一文。在這篇文章裏,劉大年同誌運用曆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了康熙帝所處的時代及他一生的作為,強調指出:“在國內,康熙統治期間,中國形成了一個疆域遼闊,民族眾多,相當堅強統一的封建國家;封建的經濟文化在這個條件下,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頂點。”“對國外,康熙統治期間,中國成為一個繁盛的國家屹立於亞洲東部,這使正在把觸角伸向中國的西方早期殖民勢力受到遏製,並且對於亞洲鄰近國家抵製西方侵略勢力也有其影響。”因此他得出結論說:康熙在封建帝王裏是一個傑出的、了不起的人物。當然,康熙也自有其消極、保守甚至反動的一麵。對於《論康熙》這篇文章,戴逸同誌作了這樣的學術評價:“在我心目中,《論康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篇用馬克思列寧主義來分析研究清代前期曆史的重要文章,是一篇經典之作。它詳細地闡述了康熙一生的經曆,一生的貢獻,肯定了康熙,隨之肯定了清朝前期的曆史地位,糾正了長期以來對清朝曆史的片麵觀點。新中國成立初期,研究清朝前期曆史的人很少,一般都是古代史、秦漢史,郭沫若等幾位大家都是研究秦漢以前的曆史;而且清朝前期的曆史常常是被全盤否定。由於辛亥革命高舉反滿的旗幟,凡清朝政府所做的事,凡清朝的官、皇帝,都不行。當時那種環境對康熙、乾隆的評價都不怎麼好,大家一提到清政府就是腐敗的代名詞,是無能的代名詞。清朝曆史一片罵倒。那時大家強調中國是一個漢人世界。大年同誌這篇文章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學術界第一個提出真正不同的看法的,是真正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來分析清朝的功過是非,寫得非常精彩,意義重大。當然他也講了清朝的缺點、問題,但他比較公正地評價了清朝的曆史。”(《劉大年傳》,320、321頁,長沙,嶽麓書社,2009)對清代曆史地位的重新認識,對清朝曆史總體評價的重大變化,迅速地推動了清史研究的發展和進步。表現在:研究視野和研究領域的極大拓展;對一些重要曆史問題認識的不斷深化;對許多曆史現象評析的更加客觀公正;對清代曆史資料的大規模發掘和整理;對清代曆史發展規律性的理性思考,以及一批通史性或綜合性著作的麵世,等等。從這裏可以看出,曆史的宏觀研究和微觀研究,決不是相互排斥、相互矛盾的關係,而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