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1章 現行反革命分子(3)(2 / 2)

在鞏義孝義鎮,像這樣高科技含量的企業如雨後春筍般萌發生長著,且日益壯大。

1992年5月,國務院在北京主持召開的“全國億元鄉鎮經濟發展戰略研討會”上,武治功做了“如何刨造經濟綠洲”的演講與經驗介紹,他的見解引起與會者極大興趣,首都幾家報刊以頭版位置發表了對他的專訪。“綠洲經濟”的命題從此在科學領域和決策者的殿堂裏有了自己的席位。

辛勤的勞作終於帶來豐碩的成果。1994年1月25日,《中國鄉鎮企業報》在一版的重要位置報道了題名為“科技興鎮奪桂冠,中原第一屬孝義”的消息。文中寫道:曾被國家民政部命名為“中國鄉鎮之星”的河南鞏義市孝義鎮,去年全鎮鄉鎮企業依靠科技使產值達14.8億元,上繳稅收1505萬元,人均收入1786元,均居全省鄉鎮第一位,成為名符其實的中原第一鎮。

孝義鎮之所以有非凡的今天,還在於它對人才的重視。武治功說,科技的發展需要人才,你有多高水平的人才,就會有多高水平的產品,他有個座右銘是“禮賢下士,博集廣納,廣結天下友,廣納天下才”。他上任孝義鎮負責抓工業時,首先辦的大事是組織企業家、工程師、會計師、經濟師聯誼會。一年一度地組織全國性的企業與科研單位聯姻會、橫向聯合會、促進會及各種招商活動。

是1990年春天,正當全國經濟又一次進入低穀,特別是社會上對鄉鎮企業頗有異議之時,孝義鎮卻在鞏縣賓館召開“百家科研單位與百家企業聯姻會”。這次會議,雲集了中國相當數量的第一流大學和第一流科研單位。與會300多人,相互聯姻結對,對口的人才成為對口企業的技術顧問。這樣不僅使企業增強了實力,而且為科技英才尋覓到用武之地。此後,孝義鎮摸索出“依靠科技、發展經濟、走科工貿一體化”道路的經驗,並構思出“高大外”戰略,即高起點、高精尖、高科技、高效益;大規模、大市場、大企業;發展外向型企業。孝義鎮的經濟綠洲已初具雛形。

萬花筒般的名鎮艿花筒般的故事——回郭鎮在鞏義市西南部,地處嵩山北麓,伊洛河畔。係交通要塞,戰略要地,曆來是豫西重鎮。據傳,唐朝以前這裏未建村落,每逢雨季,曹山坡的洪水順南崖壕溝急瀉而來,遭受水災。後來有人在這裏定居,日子十分艱難,他農桑之餘常在坡頭河灣處燒製石灰,換取微薄報酬,那時人們稱這地方叫“灰坡頭”。又據一碑文記載:為平“安史之亂”,郭令公領兵道經是邑,曾停駕安樂鄉。糧草俱絕,征求於此,郡人跪而告日:“草可得而糧不可得,”問其故,告日:“是邑之南崗,常有妖霧交騰,散於原野,便五穀不登,年租之外,餘無所得。”郭令公為民除害,翌日領軍詣此崗下,找到妖風口,郭拔劍直插洞頂,以鎮妖邪。自此後,妖氛不複為災,郡人得福,五穀豐登。人們為紀念他的功績,在崗上修了汾陽王廟,堵死妖風口,再建遏風洞。從此,灰坡頭改名為“回郭頭”。即今之回郭鎮。

回郭鎮人商品意識極強,早在三四十年代就有小上海之稱。

1976年的回郭鎮的社隊企業已有83個,產品上百種,工業產值2060萬元,年利潤560萬元。1980年後,變圍繞農業辦工業為圍繞市場辦工業,突破狹隘觀念,走出封閉的農業型框架,開始辦起家用電器、機械加工、化工、化纖、輕紡、電線、農副產品加工等工廠1691個,形成了“家家辦工廠,戶戶機器響;老少齊上陣,婦孺闖市場”的局麵。

從事工副業人數占勞力總數的一半以上,產品已打向全國各地,有些產品質量達到部頒標準,被列入國家計劃,成為定點生產廠家。

回郭鎮真正騰飛的時間,是80年代以後,是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開回郭鎮封閉的“蜂箱”,飛出來成群的“蜜蜂”,奔忙采釀,各顯神通。

進入90年代,回郭鎮的工業發展更是迅猛異常,全麵開花,特別是庭院工業,倘若哪家哪戶不搞點工業或商業,就被認為是沒有本事的人,形成以生產電線為主的專業行業,隨著電線行業的發展,圍繞電線原材料的需要,又形成了經營銷售玻璃紗、棉紗、廢塑料、廢鋁線、廢銅,甚至舊飛機等電線原料的專業市場。據不完全統計,僅生產電線的個體廠家就有2000餘個。1994年回郭鎮的工業經營出現了一種新現象,因為最早發生在北寺村,有人稱它為:北寺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