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漿密聰地的報告(1)(1 / 3)

漿密聰地的報告:漿密聰地是個很富裕的縣城,這些年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各類企業和商業經營者,國營、集體、私營、中外合資及個體經營者如雨後春筍地發展起來,可是,全縣稅務幹部僅100多八,較以往雖有增加,但與工商企業的增長幅度差距太大.許多稅務所的專管員每人要管]00多家,加上這裏地形複雜地嫡嶇,地域寬廣,稅務專管員下去收稅,走一遭往往需要七,義天時間,有的甚至半個月才能返回,所以網疏魚密,漏網者當然在所難免。

來彥丁地的報告:漏網魚逍遙法外。不亦樂乎。網上的魚因懲處不力,淹不在乎。“打魚”之人卻常常自食苦果。是非、本末倒置得驚人!請看“打魚”人之命運:凡重大偷漏稅要案,多是由知情人舉報的,可是,我們對有功的舉報人卻難以傍密,更無力對其加以保護,致使他們遭到備式各樣的打擊報複。

丁地某公司偷漏稅100多萬元,構成國營企業中的偷漏稅大案,公司負責人不去認真檢討自身的過失,卻把氣出在舉報人身上(舉報人係該公司幹部),幾日後,這位舉報人被政法部門抓了起來,罪名是該人有經濟問題,他在監獄住了段時間,又不明不白被放了出來,理由是事出有因,然而,這起偷稅大案的責任者從始至終卻沒有受到什麼懲處,其中的奧秘舉報人一已吱口明鏡,又無可奈何。

該地某企業的會計,到稅務部門揭發了廠裏的偷稅問題,稅幹下廠檢查,所揭發問題件件屬實.便依法令該廠補繳了稅金和罰款,事後,廠長經過“內查外調”,知道了是這個會計揭發的問題,就馬上宣布,提拔她為廠總會計師,給她準備一個單間辦公室,叫她人進去辦公(實際是將她隔離起來),不再讓她參與企業的財會賬目工作?先前擬定分給她的新房,也以種種理由另分他人。她一肚子委屈,跑到稅務局訴說,可是,稅務部門對此卻愛莫能助。

該地郊區有個老會計舉報本單位有違犯財經紀律行為,並拿出賬本讓稅幹們審查,稅務部門依法征收了該單位偷漏的稅款。不久以後,這個老會計被調出財會科室,在單位打掃衛生和看管雜物等,老會計非常苦惱,稅務部門得知這一情況,先後多次到該單位做工作,要求恢複老會計的本行工作,可是單位負責人卻置之不理。最後競對稅幹說,這個會計過去舉報我們的問題,有功,我們表揚過他,現在分配他於其它工作,這是我們的內政,請不要幹涉。

麵對眾多舉報人的下場,誰還願意重蹈覆轍?

從上述係列的報告之中。顯而易見,造成大麵積偷漏稅的諸多原因,有法律不健全和缺乏鋼性的問題,有權力和人情大於法的問題,有地方塊塊的保護主義和自私狹隘的本位主義問題。然而,問題決非僅此而已!

建國以來。我國社會主義稅收為國家積累了大量資金,我國的財政支出,不論用於基本建設投資,用於支援農業投資,用於科學、文教、衛生等事業支出,或者用於國防、行政方麵的支出,都代表著人民的整體和長遠利益。因此,我國的稅收本質是“取之於民,用之於民”。正因為這樣,所以,我國公民在履行納稅義務的時候,既是為社會作貢獻,同時也是各種社會公益事業的受益者。

可是,對我國稅收的本質,稅金的周轉和使用等問題,我們卻沒有對國民進行認真宣傳和係統教育。至今,我國既缺少歐美那種嚴謹又嚴厲的稅法,又沒有像日本那樣把稅法知識編入小學課本,從娃娃期間就教育他們樹立納稅思想,增長納稅意識。當時代已進入20世紀末期,許多人對稅收的認識還停留在建國之前的冷漠、反感的潛意識,與當今商品經濟日益活躍、金融資金迅速流通,稅收經濟杠杆在其中所起的舉足輕重的作用形成了強烈的反差,造成了思想意識與實踐生活和經濟規律之間的遊離,由此導致了某些人對稅務工作者有敵視、抵觸情緒和歪曲、誤解。如果大街上有稅幹與納稅人在爭執什麼,這些人就不假思索地說:“收稅的又訛人家的錢哩!”無論你稅於怎麼解釋,他就是不相信這收來的稅錢是上繳國庫的;聽到“稅”字,有的機關幹部竟說這是“敲詐勒索!”有個地區的人大主任質問稅務局長:“你們為什麼要收幾十種稅?”有家雜誌的主編說:“稅務部門裏沒幾個好人產陘不得在某地區對群眾議論的熱點搞民意測驗時,稅務部門競被列為“影響不好”欄內。實際上,這個地區的稅務部門恰恰是全國稅務係統先進單位,無論就依法治稅和廉政建設,他們都做出了顯著成績,可是,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報應”呢?答案也許很簡單,稅幹的任務是向人收錢,收錢猶如在人身上割肉,疼啊!社會上編出這樣的順口溜:“財政是‘爹’,銀行是‘娘’,稅務是個‘大灰狼’。”真令人遺憾。社會對稅幹真實的工作了解太少,導致偏見太多。筆者在過去的近兩個寒暑的時光中,曾深入到一些市、地、區、縣、鄉、鎮乃至村莊、街道等地調查稅務部門等的一些情況:在當今人們的工作條件逐步趨向先進、舒適的現代化設施時,我們的稅幹,絕大多數還在簡陋、艱苦的環境中努力工作。稅幹的分布特點是縣城的多於城市,農村的又多於縣城,城市僅僅是地圖上幾個點,城市之外才是整個的“麵”,凡是有企業、有商業經營的地方,就有稅幹的足跡,就有稅務機構的存在(每個鄉都設有稅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