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記憶中。相國寺是個色彩繽紛的大觀園。50年代初期,還在小學校讀書的我,常常趁星期假蹬”課餘飯後溜進相國寺玩耍。最吸引我的去處要算是說書場了,搭著簡陋席棚或圍上個布幔就構造出說書人和聽書人一方歡樂的天地。河南墜子、白話評書、相聲雙簧等多種形式在演說著曆史故事、軼事趣聞和逗人的笑料。以小白兔、荷蘭鼠、鴿子、/\哥及五顏六色的小鳥為商品的買賣是這裏的特殊市場;還有孩子們喜歡的陀螺、鴿哨、風箏等等;還有玩把戲的、摔跤的、鬥雞的、鬥鵪鶉的,鬧騰起來,煞是驚險好看。至於小吃飯鋪、商販攤點、茶館酒家更是多得難計其數,還有兩家上檔次的戲院,真個是萬花筒大世界了。
50年代中期,我隨父母搬遷異地居住,一去竟是20多個春秋,沒能光顧過晝思夜念的相國寺。20年代末期,我終因出差機會,有幸謀麵相國寺。相國寺給我的第一印象是進門須購門票了,再不是20多年前的那個可以隨隨便便出出進進的大觀園了。少年時那些遊樂場所已被一掃而空,相國寺沒了我記憶中的音容笑貌了。多了的是幾分嚴肅,幾分“正經”。也許,這時我已成人,且又從事文化工作的緣故,使我開始關注相國寺的精神風采,曆史變遷及文化氣氛了。
相國寺的前身叫建國寺,建於北齊文宣帝天保六年(公元555年),後因戰火毀壞,唐朝初年,這裏成為歙州司馬鄭景的宅園。景雲二年(公元711年),僧人慧雲募購宅園擬建寺院,施工時挖出北齊建寺的古碑,方知這裏是建國寺遺址,慧雲高興異常,將募鑄的高一丈八尺的彌勒佛銅像安置其中,為紀念他以相王即位,在太極元年(公元712年),他親筆題額,詔改建國寺為大相國寺,同時把安業寺並入。
相國寺工程宏偉,僅占地麵積就有540畝,共64個院子。《大相國碑》記載:“棋布黃金,圖擬碧絡,六廓八景,雨散四花,國土盛神,塔廟崇麗,此其極也。雖五香紫府,太息芳馨,幹燈赤城,永懷照灼,人間天上,物外異鄉,固可得而言也。”由此不難看出當時的盛況。
北宋時期,相國寺發展到鼎盛階段,加之開封為當時國都,相國寺又是國都中最大的佛教寺院,它就很自然地成為皇帝遊幸祈禱、慶祝生日、皇帝忌辰的行香及新賜第進士的題名的一方聖地。所以相國寺又有“皇家寺”之稱。
相國寺的價值,還表現在它的建築藝術及繪畫藝術。蘇軾題字石刻,張平山畫的布袋佛和左國璣書石刻等,其中楊慧之所塑的淨士院大殿內的佛像,吳道子畫的文殊維摩像,被世人稱為“吳畫與楊塑,在昔稱絕倫”。對相國寺建築藝術的讚歎,更不乏詩章佳文,僅摘明人顧祿在《登相國寺藏經閣》七律中詩句:金碧棱層炫曉霞,梵王高閣壯中華。上摩絳闕三千界,下瞰紅塵十萬家。然而,相國寺經受了漫長歲月的磨難,遭受了兵、火、水患的“傷害”,先前的麵貌已大部分絕跡。現在的二殿、正殿、八角殿、藏經樓等都是清乾隆年間重建的。寺院保持著清代對稱的多進式院落的建築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