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太行山魂(2 / 2)

太行山,是天然的畫,是神奇的詩,是娓娓動聽的歌。山裏丁冬的泉水、抒情的空氣、活躍的石頭,都鐫刻著生存的欲望,隱居著藝術的瑰寶。

太行山,又是嚴厲的山,冷酷的山,無情的山。在它生存的路上,也布滿荊棘溝壑、深澗險灘。

秀美的風景陶冶著山裏人純潔透明的心靈,惡劣的環境則練就了林縣人驚人的毅力和生存的能力。在20世紀60年代,林縣人就以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構思出轟動全世界的宏偉藍圖一紅旗渠。

這是人與大自然的殊死較量,是太行山人向上帝的挑戰。他們逢山鑿洞,遇溝架橋,一錘一釺,削平了1250座山頭,鑿通了211個隧洞,架設了152座渡槽,整整奮戰了10年,以常人難以想象的耐力和韌性,在太行山的懸崖峭壁上繪畫出長達1500公裏的紅旗渠,這是一種前所未有的造型藝術,其中不乏油畫家的逼真寫實,國畫家的傳神寫意,雕塑家的鬼斧神工,水彩大師的精心潤色。

紅旗渠向世人宣布,中華民族有本領創作出世界第一流的藝術品。達芬奇神奇的眼睛,拉斐爾嫻熟的畫筆,蘇裏科夫的繪畫方法,在這幅巨著麵前,無不望而興歎。

周恩來總理曾自豪地告訴國際友人:“中國有兩大奇跡,一個是南京長江大橋,一個是林縣紅旗渠。”

紅旗渠,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當代中國的又一條長城。

當改革的春風染綠太行山巒時,林縣人更加不滿足於隻在家門裏作畫的現狀,他們要把自己的作品推向全國,打向世界。山裏人開始出動了,他們成群結隊,浩浩蕩蕩地趟出縣門,跨出省門,走出國門。

林縣的建築業曆史悠久,源遠流長,工匠技藝精湛。10多萬名工匠走出太行,活躍在全國30多個省、市、自治區。從黑龍江畔到天涯海角,從烏魯木齊到青島海濱,從首都北京到深圳特區。皆可看見太行山人創作的一幢幢立體圖畫。其中的中央民族學院一號樓、中央氣象大樓、中國劇院、北京圖書館、天津市東麗商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國賓館、太原並州影劇院等一座座或秀雅、或雄偉、或具民族風格、或寢異國情調的建築,在四麵八方閃爍出奇光異彩。北京市評選的80年代十大優秀建築中,林縣工匠參與建設的就有8項工程。

之後,這支太行工匠大軍又北征俄羅斯,南戰坦桑尼亞,進軍美國關島海軍基地,紮營於西亞科威特、南也門和伊拉克。太行山人的作品又一次走向了世界。

改革開放,為中華民族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中國充滿了希望,中國又麵臨殘酷的考驗和嚴峻的挑戰。太行山人終於明白了,要擺脫貧窮,走向富強,必須創作出最有個性和特色的工業產品。當山裏人艱難地走出流連忘返的林慮山,還沒來得及喘息一下,就腳步匆匆地邁進一個年輕的還帶有濃鬱稚氣的嶄新畫廊。這裏有正在忙碌的紡紗廠,產銷兩旺的啤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