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舅父(2 / 2)

我曾對故裏焦灣村做過一番調查,這裏至今尚屬全縣較窮的山村,而舅父和表弟,則屬於先富起來的那一部分入。現任村長正好是我小時候幫他偷麥穗的那個長工的兒子。他對我說,你舅現在手中至少有這個數,邊伸出一個令我驚訝的手指數,池指的是人民幣。是的,舅父家的經濟實力能讓所有工薪族們震驚的!但是,他卻從不露富,無論是穿衣還是用餐,依舊簡樸得很,即使與我的接觸中,也不例外。隻是有一次。他突然把一張發黃的地契給我,說,這是你老爺當年在漯河市鼴買的一幢三層樓房,解放後被充公了。如今落實政策,漯河那裏來廠信,叫去商談這筆財產的歸屬問題,你若有空就去看看,若能歸還咱,你就看著處理吧!我問舅父,為啥不親自去看看?他說,你老爺的財產都沒有了。還在乎這幢樓房,再說,現在不比前些年,隻要有本事,就不愁掙不到想要的東西。這時刻?我突然發現,舅父的樣子極肖似當年的外祖父了,他老了,而表弟,又特像當年的舅父了。我真驚歎遺傳基因的奇妙功能,它不僅把人的容貌遺傳下來,且能把人的氣質和思想遺傳下來。

我知道舅父和表弟的企業已成些氣候,但是與我接觸過的一些明星鄉鎮企業相比,還是有明顯差距的。我問舅父,為何不再擴大企業的規模?為何不走出小山溝,到交通發達、信息靈通的開發區置買土地辦個上規模二檔次的企業?

舅父並不回答我的提問,隻是詭秘地一笑,那笑容尚未展開就即刻收攏。沉默良久。方無力地說,這問題你該比我更明白嘛!

明白什麼?我明白什麼?我捫心自問,繼爾是耐著性子醇思索,啊!難道是外祖父的遭遇提供的“教訓”嗎?驀地,孔老夫子的話語跳將出來:“有國有家者,不患貧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

這種觀念意識是否該刊入中華民族的劣根性罷。兵千年來,這方故土弘揚傳頌的“殺富濟貧”的信條,它殺掉的是什麼?它出的又是什麼?

舅父,也許犯了經驗主義的過失嗎?我不敢結論。

但是,社會畢竟是要一步推進一步,徐徐前進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