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詞人張先《天仙子》詞中有“沙上並禽池上暝,雲破月來花弄影”一句頗為有名。對這句詞近代詩人王國維在他《人間詞話》中解釋的高明:“著一‘弄’字,則境界全出矣!”張先用“弄”字來形容花朵在月下搖曳多姿的形態,把人們的想象激發了起來,通過“通感”(又稱“感覺挪移”)這種特殊的想象活動,仿佛感到事物的無聲的姿態轉化為有波動的聲音,在腦際呈現出月下風來、花隨風動的生動景象。
總之,人們通過想象活動,把自己的情感融注到對象中去,從而加深對客觀事物的感受、認識和理解,從中發現更多的東西。正如雨果所說的:“想象就是深度……沒有一種心理機能比想象更能自我深化、更能深入對象。這是偉大的潛水者。”
綜上所述,想象是人的一種重要的思維能力。生活是想象的基礎,情感是想象的動力,記憶為想象提供材料。因此,青少年要盡可能地積累生活經驗,豐富自己的情感,增強記憶力,以培養和提高自身審美的想象力。
8.積極培養審美理解力
審美理解力是審美判斷不可缺少的心理功能之一。它一般是指理性思維,即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以概念、判斷、推理的形式對客觀事物作出概括的反映,揭示事物的內部聯係、本質和規律,從而獲得更完全、更深刻、更高級的認識。培養審美理解力,青少年要做到以下幾點:
(1)清楚審美理解力需要培育逐漸形成
人並非天生就具有審美理解力,需接受文化、曆史及藝術等廣泛的教育和熏陶。當一個人具備了一定的文化素質,有了一定的人生體驗,審美觀點逐漸成熟,才會對客觀事物具有較深刻的理解,才會從中得到美的感受,才會具備較高的審美理解力。所以,青少年要清楚審美理解力是要通過培育才能逐漸形成的,而是一日之功。
(2)審美活動始終不脫離具體感性形象
影片《白毛女》中有兩個鏡頭的組合:一個是惡霸地主黃世仁在廳堂裏獸性發作,強奸了喜兒;緊接著一個特寫鏡頭——廳堂上懸掛的大字匾額“積善堂”。這裏沒有插入旁白加以說明,我們卻可以從畫麵的聯結中,認識到反動地主階級的偽善和凶殘。由此可見,審美中的思維活動,不同於抽象的邏輯判斷,它是通過生活本身的形象邏輯實現的。理性認識由於蘊涵於形象之中,就顯得更為豐富、生動;形象由於滲透著理性,比單純的感性認識就更為深刻。所以,審美欣賞能給人以精神上的愉悅和理性上的滿足,取得“寓教於樂”的效果。
(3)審美活動需要上升到理性認識
毛澤東同誌在《實踐論》中說:“感覺到了的東西,我們不能立刻理解它,隻有理解了的東西才更深刻地感覺它。”一般認識是這樣,審美判斷也是如此:感性認識有待於上升到理性認識,而理性認識推進感性認識的深入,否則是不能把握美的內在意蘊的。因此,審美活動不能光靠感官的直覺,還要靠心靈的思索,知識和理性的引導。
一般說來,對自然美、工藝品的欣賞側重於形式美的感知,理性認識的因素就相對地弱些。對於有著重大曆史內容的社會美和藝術美,則需在感受、體驗的基礎上進行理性的思考和探索,認識或理解的作用表現得非常明顯、突出。試想,我們觀賞一株牡丹花同閱讀一部《戰爭與和平》,認識或理解在其中的作用的不同不是很清楚嗎?另外,這種認識或理解不同於科學中的判斷推理,往往難以用明確的邏輯語言概括出來,它隻是把人們引入某種境界之中,產生一種理趣,品味、體會著人生的價值與意義、歡樂與痛苦、成功與失敗、崇高與卑下……這種“言不盡意”的現象,並不意味著認識或理解在審美欣賞中不起作用,而是表明它不同於一般的理性認識,它是與形象感受、情感體驗緊密結合在一起的。青少年在審美活動中,一定要理智地分析與思考,深刻地理解對象的內容和性質,使欣賞活動沿著健康的道路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