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二十世紀八十至九十年代兩岸三地的小說(1 / 3)

在銀幕和熒屏上的大眾文學形式日漸多樣化的同時,批判性的自我刻畫和自我檢視的趨勢也在形成。海內外的新一代中國文學和傳媒批評家開始評論中國藝術領域的重要新發展。這些中國批評家第一次以無情的精確性,對國際潮流和發展的深刻意識,定義其自身的位置。

·1980年代的有限實驗

經過1976年至1979年痛苦轉型的三年之後,八十年代的文學充滿了新起點的希望氛圍,這種氛圍在五四運動後的二十年代之後就再未出現過。後毛澤東時代的中國開始了一係列經濟政治改革,文學成為許多急切上位的“演員們”的競技場,或者在象征層次上是為了推進改革。在奔向文學領域的新人或者在多年禁錮後重返文壇的老作家中,絕大多數都丟失了與傳統的聯係。他們必須從廢墟中開始。然而,毛澤東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以及蘇維埃俄國的範式,繼續對中國的“新世紀文學”產生很少被留心到的潛意識影響。

幾十部記錄了這一文學複蘇的選集,尤其是散文集和詩歌集,出版後幾乎立即就能在西方閱讀到。這一時期,有一百餘部譯著問世,專業化期刊對文學的發展提供了概覽。我們現在將回顧這一實驗文學中的一些核心特征,並對八十年代的數位重要作家進行回溯性的評論——他們中的一些人現在已經啞然無聲,這可能是因為他們走得太遠太快了。

如果將八十年代文學的特征概括為如火山噴發的“反思”以及同時是文學職業中笨拙的再訓練,可能不會太不準確。有些作家如《沉重的翅膀》的作者張潔(生於1937年),還有在短篇小說中描寫改革派工廠幹部的蔣子龍(生於1941年)等,都創作了相當膚淺的短篇小說和長篇小說——這些作品和過去一樣,被官方解釋為支持他們經濟改革政策的宣傳品。一係列報告文學則栩栩如生地將人們的記憶帶回過去幾十年中國人特別是女性所遭受的苦難,例子有遇羅錦(生於1946年)的自傳《一個冬天的童話》——它受到了來自官方和半官方的口誅筆伐。這些批評家覺得有義務清清楚楚交待故事中的意旨,保證即便是最普通的讀者也能理 解。

躁動不安的有才華的作家——如散文家兼劇作家張辛欣在她的著作《北京人》(1985)中對社會進行了現實主義的描繪,與宣傳中所美化的社會景象形成了鮮明對比。文學反思的努力與“文化大革命”主題聯係在一起,這樣的例子表現在馮驥才(生於1942年)略顯膚淺但灼熱的短篇小說中,特別是他的一項抱負很大的報告文學計劃——因為政治氛圍的變化,他沒有完成這個計劃。戴厚英(1938年生,1996年被入室偷盜的歹人所害)原來是一位被誤導的激進左翼,後來成為“人道主義”的熱烈提倡者,在她創作於上海的長篇小說《人啊,人!》(1980)中,哀歎式地描寫了中國大學知識分子的血淚,以及因晚年毛澤東周圍的激進主義者唆使而導致整整一代年輕人被耽誤的命運。

在銀幕和熒屏上的大眾文學形式日漸多樣化的同時,批判性的自我刻畫和自我檢視的趨勢也在形成。海內外的新一代中國文學和傳媒批評家開始評論中國藝術領域的重要新發展。這些中國批評家第一次以無情的精確性,對國際潮流和發展的深刻意識,定義其自身的位置。

·1980年代的有限實驗

經過1976年至1979年痛苦轉型的三年之後,八十年代的文學充滿了新起點的希望氛圍,這種氛圍在五四運動後的二十年代之後就再未出現過。後毛澤東時代的中國開始了一係列經濟政治改革,文學成為許多急切上位的“演員們”的競技場,或者在象征層次上是為了推進改革。在奔向文學領域的新人或者在多年禁錮後重返文壇的老作家中,絕大多數都丟失了與傳統的聯係。他們必須從廢墟中開始。然而,毛澤東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以及蘇維埃俄國的範式,繼續對中國的“新世紀文學”產生很少被留心到的潛意識影響。

幾十部記錄了這一文學複蘇的選集,尤其是散文集和詩歌集,出版後幾乎立即就能在西方閱讀到。這一時期,有一百餘部譯著問世,專業化期刊對文學的發展提供了概覽。我們現在將回顧這一實驗文學中的一些核心特征,並對八十年代的數位重要作家進行回溯性的評論——他們中的一些人現在已經啞然無聲,這可能是因為他們走得太遠太快了。

如果將八十年代文學的特征概括為如火山噴發的“反思”以及同時是文學職業中笨拙的再訓練,可能不會太不準確。有些作家如《沉重的翅膀》的作者張潔(生於1937年),還有在短篇小說中描寫改革派工廠幹部的蔣子龍(生於1941年)等,都創作了相當膚淺的短篇小說和長篇小說——這些作品和過去一樣,被官方解釋為支持他們經濟改革政策的宣傳品。一係列報告文學則栩栩如生地將人們的記憶帶回過去幾十年中國人特別是女性所遭受的苦難,例子有遇羅錦(生於1946年)的自傳《一個冬天的童話》——它受到了來自官方和半官方的口誅筆伐。這些批評家覺得有義務清清楚楚交待故事中的意旨,保證即便是最普通的讀者也能理 解。

躁動不安的有才華的作家——如散文家兼劇作家張辛欣在她的著作《北京人》(1985)中對社會進行了現實主義的描繪,與宣傳中所美化的社會景象形成了鮮明對比。文學反思的努力與“文化大革命”主題聯係在一起,這樣的例子表現在馮驥才(生於1942年)略顯膚淺但灼熱的短篇小說中,特別是他的一項抱負很大的報告文學計劃——因為政治氛圍的變化,他沒有完成這個計劃。戴厚英(1938年生,1996年被入室偷盜的歹人所害)原來是一位被誤導的激進左翼,後來成為“人道主義”的熱烈提倡者,在她創作於上海的長篇小說《人啊,人!》(1980)中,哀歎式地描寫了中國大學知識分子的血淚,以及因晚年毛澤東周圍的激進主義者唆使而導致整整一代年輕人被耽誤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