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後是山洞。洞中有康熙書寫的“福”字碑。洞的東、西部各有爬山洞,洞頂的平台名“邀月台”。石山後麵有一列書齋,如蝙蝠展翼,名為“蝠廳”。花園西路以一個長方形大水池為主景,池中心的島上有水榭。花園東路是一組建築庭院和戲樓,用爬山廊連接中路的廳堂。
半畝園 在東城黃米胡同,清初兵部尚書賈漢複的宅園,今已不存。園中假山是李漁所掇,當時譽為京城之冠。據記載,園內壘石成山,引水為沼,平台曲室,有幽有曠;結構曲折、陳設古雅,富麗而不失書卷氣。
明末四大書家之一一米萬鍾
中國明代畫家。字仲詔,號友石湛園、文石居士、勺海亭長、石隱庵居士。關中(今屬陝西)人,寓居燕京(今北京)。北宋米芾之後,明萬曆二十三年(1595)進士,二十四年任江寧知縣,後官至太仆少卿。擅長畫石,也能作花卉。繪畫以北宋為楷模,山水細潤精工,皴斫幽秀,布局深遠。其山水多為巨幅,重巒疊嶂,氣勢雄偉。善書,與邢侗、董其昌、張瑞圖合稱“明末四大書家”,並有“南董(其昌)、北米(萬鍾)”之稱。傳世畫作有《竹菊圖》、《竹石菊花圖》(故宮博物院藏)等。著有《篆隸考偽》。
四、寺廟園林
佛寺、道觀、壇廟、曆史名人紀念性祠廟的園林。
發展 寺廟園林最晚在4 世紀就已經出現。中國東晉太元年間(376 ~ 396),僧人慧遠營造的廬山東林寺已是融入自然景觀環境的禪林。《洛陽伽藍記》描述北魏洛陽舊城內外的許多寺廟 :“堂宇宏美,林木蕭森”;“庭列修竹,簷拂高鬆”;“斜峰入牖,曲沼環堂”。可以想見當時城內寺廟園林的盛況。從兩晉、南北朝到唐、宋、明、清,寺廟、道觀、祠廟園林的發展在數量和規模上都十分可觀,名山大嶽和文化古城幾乎都有這種園林了。
寺廟園林的產生和發展有多方麵的因素:①寺廟園林塑造自然山水景致,是寺觀模寫“仙境”、“極樂世界”,把彼岸樂土化作現世淨土的宗教需要和祠廟表征先賢哲人高潔品德的文化需要。②佛教禪理和道教玄學導致僧人、道士都崇尚自然,寺觀選址名山勝地,悉心營造園林景致,也是中國宗教哲學思想的產物。③兩晉、南北朝的貴族有“舍宅為寺”的風尚,包含著宅園的第宅轉化為寺廟,帶來了早期寺廟現成的園林。
特點 寺廟園林有一些值得注意的特點:①佛寺、道觀園林不屬皇家專有或私家專用,而帶有公共遊覽性質,使古代市民階層得以接觸的園林。②苑、囿常因改朝換代而廢毀,私家園林難免受家業衰落而敗損,寺廟園林則具有較穩定的連續性。一些著名寺觀的大型園林往往曆經若幹世紀的持續開發,不斷地擴充規模,精化景觀,積累著宗教古跡,題刻下吟頌、品評。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交織,使寺廟園林有著與時俱增的曆史文化價值。③在選址上,宮苑多限於京都城郊,私園多鄰於第宅近旁,而寺觀則散布在廣闊區域,有條件挑選自然環境優越、風景地貌獨特的名山勝地,具有得天獨厚的園林自然資源。④寺廟園林十分注重因地製宜,善於根據所處的地貌環境,利用山岩、洞穴、溪澗、深潭、清泉、奇石、叢林、古樹,通過亭、廊、橋、坊、堂、榭、塔、幢、摩岩造像、碑石題刻等的組合,創造出富有天然情趣,帶有或濃或淡宗教意味的園林景觀。
布局 寺廟園林隨寺觀、祠廟所處地段呈現不同的布局,大致有庭園、附園、組群園林化、環境園林化4種類型。有的以某型為主,有的兼而有之。庭園呈花木庭、山池庭、池泉庭等多樣意趣,附園的基本格局近似於私家宅園。位於山林環境的大型寺觀,如杭州靈隱寺、福州湧泉寺、樂山淩雲寺、青城山天師洞、峨眉山清音閣等,則著力於寺觀內外天然景觀的開發,通過少量景觀建築、宗教景物的穿插、點綴和遊覽路線的剪輯、連接,構成組群整體的園林化和環繞寺院周圍、貫通寺院內外的風景園式的格局。這類寺觀多有或長或短的香道,常常結合叢林、溪流、山道的自然特色,點綴山亭、牌坊、小橋、放生池、摩岩造象、摩岩題刻等,組成寺廟園林的景觀序幕。香道成為從“塵世”通向“淨土”、“仙界”的情緒過渡,也起到烘托宗教氛圍,激發遊人興致,逐步引入宗教天地和景觀佳境的鋪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