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是什麼?性是性別,生命,愛情,隱私。
——胡萍
“性”,這是青春期無法繞開的話題。孩子到了青春期後期,在內分泌的影響下,性興趣得以提高,她們非常渴望有人能夠告訴她,怎樣解決這方麵的迷茫。
很多女孩子在這個階段會接受諸如“性欲是墮落、有罪或下流”這樣的觀點,這會使她們“正派”起來,但是,她們的性興趣便會受到壓抑,以至於影響以後的婚姻生活。
吳敏倫博士是著名的性學家,也許是對性有著充分的認識,他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從小就向孩子灌輸了性的教育。他做研究用的有關性的資料和錄像帶有很多,包括一些赤裸裸的性錄像。有人擔心這會帶給孩子不好的影響,吳敏倫回答說:“他們從小就接觸這些東西,自然得很,不以為怪,對此也沒什麼特別的興趣。”事實證明,吳敏倫博士這樣的教育方法並沒有什麼錯誤,他的兩個孩子的心理都很健康,在學校裏品學兼優。現在,他的兩個孩子都已事業有成,並且都成了父母的驕傲。
教育專家已經發現:雖然孩子很小,但如果性教育的方法得當,也會有很好的效果,而吳敏倫博士無疑給出了事實例證。倘若小的時候沒有進行正確的性教育,到了青春期之後和女兒談性的問題往往讓父母覺得尷尬。而這些話題,在一定程度上,本來是可以自然而然地談論的。
作為父母,我們也是正在成長中的人,也有伴隨著成長而來的顧慮和障礙,因此,我們也有可能麵對性而失語。但是問題是:如果父母雙方自己都不談論性的話,我們怎麼指望女兒能夠正確地談論性、理解性呢?因此,在這個階段,父母必須把關於性的知識傳達給孩子。那麼,對待這個敏感的問題,父母應該怎麼做才好呢?
第一,端正自己對待性的態度和行為
父母的態度和行為開明與否決定了是促進女兒對性的認識還是阻礙她。如果一個母親因為丈夫不可愛而拒絕丈夫,而夢想著其他男人,我們又怎麼能指望她給女兒講滿意的愛情生活呢?一個單身的,而又經常受到其他新伴侶欺負的母親,我們又怎麼指望她給女兒講平等的兩性關係呢?如果一個父親欺騙自己的妻子,或者在家裏有大男子主義,我們又怎麼指望他給女兒講夥伴般的性關係呢?
第二,不能抹殺青春期對性的羞恥感
有些父母,自認為很開明,他們企圖向女兒展示一種前沿的開放,他們不斷地談論性和自我滿足,甚至給孩子講關於性的快感,青春期的女孩子和年幼的女孩子情感是不一樣的,青春期的孩子性興趣已經開始萌動,過多和孩子談論性的快感就會讓她走向一個極端,很期望去體驗那種感覺,這就走得太遠了,忽略了在青少年發育中起重要作用的羞恥感。而這種羞恥感決定著人的自尊和自重。
第三,永遠不要正式“談性”
雖然女孩子在青春期已經對性有了一種朦朧的興趣,但是同時也有一種神秘而害羞的意識,如果父母鄭重其事地坐下來和女兒談性,那麼就可能難以交流,特別是有父親在場,這樣的談話就顯得更加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