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尿液檢驗(2 / 3)

二、檢驗後尿液標本的處理

標本檢驗後,必須經過消毒處理後才能排放入下水道內。所用盛尿容器及試管等須經30~50gbrL漂白粉澄清液或10gbrL次氯酸鈉液中浸泡2h,也可用5gbrL過氧乙酸浸泡30~60min,再用清水衝洗幹淨。

第二節 尿液一般性狀檢查

一、尿量

隨著氣候、出汗量、飲水量等不同而異,一般健康成人為1.0~2.0Lbr24h,小兒按kg體重計算尿量較成人多3~4倍。

尿量增多見於如下兩種。①生理性:飲水過多,飲濃茶、咖啡及酒精類或精神緊張等。②病理性:常見於糖尿病、尿崩症、慢性腎炎及神經性多尿等。

尿量減少見於如下兩種。①生理性:飲水少、出汗多等。②病理性:常見於休克、脫水、嚴重燒傷、急慢性腎炎、心功能不全、肝硬變脫水等。流行性出血熱少尿期、尿毒症、急慢性腎功能衰竭等。

二、顏色

根據尿的顏色進行報告:

正常尿液因含尿色素可呈淡黃色,尿液濃縮時,顏色可呈深黃色,並受某些食物及藥物的影響。病理性尿色可呈褐黃色、紅色、乳白色等,均應報告。尿色深紅如濃茶樣見於膽紅素尿;淡紅色至紅色見於血尿、血紅蛋白尿;乳白色可能為乳糜尿、膿尿、鹽類結晶等。

三、透明度

分為透明、微混、混濁、明顯混濁、乳糜狀等。

新鮮尿清晰透明,放置一段時間後呈微濁,可見於下列情況:①尿酸鹽:加熱或加堿後混濁消失。②磷酸鹽或碳酸鹽:加酸後混濁消失。③膿尿或菌尿:因尿中含有大量膿細胞或細菌而呈雲霧狀混濁,前者靜置後可有白色絮狀沉澱,後者則不下沉。加熱、加酸、加堿後其混濁隻能加重不會消失,見於泌尿係感染。

第三節 化學檢查

一、酸堿度測定試紙法

(一)注意事項

(1)正常尿液可呈弱酸性(pH 6.0),但因飲食種類不同,pH波動範圍可為5.4~8.4。肉食者多為酸性,食用蔬菜水果可致堿性。

(2)測定尿液酸堿反應時,標本必須新鮮,用“酸性”、“中性”或“堿性”報告。

(3)久置腐敗尿或泌尿道感染、膿血尿可呈堿性。磷酸鹽、碳酸鹽結晶見於堿性尿;尿酸鹽、草酸鹽、胱氨酸結晶多見於酸性尿。酸中毒及服用氯化銨等酸性藥物時尿可酸性。

(二)參考值及臨床意義

1.參考值。

pH 6.5。

2.臨床意義

(1)酸性尿。見於酸中毒、發熱或服用氧化銨等藥物時,亦可見於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痛風、白血病時。

(2)堿性尿。見於堿中毒、泌尿係統變形杆菌感染、腎小管性酸中毒等。

二、尿液蛋白質定性檢查

(一)加熱醋酸法

1.原理

加熱可使蛋白質變性凝固,加酸可使蛋白質接近等電點,促使蛋白沉澱。此外,加酸還可溶解堿性鹽類沉澱物。

2.試劑

5%醋酸溶液:冰乙酸5ml加蒸餾水至100ml。飽和氯化鈉溶液,備用。

3.操作

(1)取約10ml新鮮清晰尿液加入一耐熱的試管內。

(2)將試管斜置在火焰上,煮沸上部尿液。

(3)滴加5%醋酸3~4滴,再煮沸後,立即觀察結果。如有混濁或沉澱,提示尿液內含有蛋白質。

4.結果判斷

陰性:不顯混濁。

微量(±):在黑色背景下呈輕微混濁。

弱陽性(+):呈明顯白霧狀,含蛋白質為0.1~0.5gbrL。

陽性(++):呈混濁,有明顯顆粒,含蛋白質為0.5~2.0gbrL。

強陽性(+++):大量絮片狀沉澱,混濁,含蛋白質為2.0~5.0gbrL。

最強陽性(++++):出現凝塊並有大量絮片狀沉澱,含蛋白質為>5.0gbrL。

5.注意事項

(1)本試驗幹擾因素少,檢出敏感度為0.15gbrL。

(2)加酸過多,遠離蛋白等電點,蛋白質微粒獲得電荷增加,可呈假陰性。

(3)無鹽或低鹽飲食的患者因尿內電解質含量少,可致假陰性。試驗時可先加1~3滴飽和氯化鈉溶液於尿液中,再進行操作。

(二)磺基水楊酸法

1.原理

磺基水楊酸為生物堿製劑,在略低於等電點的酸性環境下,其陰離子可與帶陽電荷的蛋白質結合成不溶性蛋白鹽而沉澱。

2.試劑

100gbrL磺基水楊酸乙醇溶液:稱取磺基水楊酸20g,加水至100ml,取此液與等量95%乙醇或甲醇液混合。(或配製200gbrL 磺基水楊酸水溶液)。

3.操作

(1)試管法。取試管一支加入澄清尿液1ml,加磺基水楊酸試劑0.1ml,立即搖勻,於1min內觀察結果。

(2)凹玻板法。取10孔凹玻板一塊,上排編號做試驗用,下排做對照,每孔加尿標本0.2ml,每份標本加上、下兩孔,上排尿中加試劑40μl,下排加生理鹽水40μl,混勻後15~60s內判斷結果。(適合於大量標本檢查)。

4.結果判斷

陰性(-):不顯混濁,尿液外觀仍清晰透明。

微量(±):輕微混濁,隱約可見。

弱陽性(+):明顯白色混濁,但無顆粒出現。

陽性(++):稀薄乳樣混濁,出現顆粒。

強陽性(+++):乳濁,有絮片狀沉澱。

最強陽性(++++):絮狀混濁,有大凝塊下沉。

5.注意事項

(1)磺基水楊酸法較敏感。

(2)如尿液混濁,應先離心或過濾:強堿性尿可出現假陰性,應加5%醋酸溶液數滴酸化後再作試驗。

(3)有機碘造影劑,超大劑量使用青黴素等均可致假陽性。

(4)尿中含高濃度尿酸或尿酸鹽時,可呈假陽性。但出現的反應與尿蛋白不同,加試劑1~2min後出現白色點狀物,向周圍呈毛刺狀突起,並慢慢形成霧狀。

(三)幹化學試紙法

1.原理

利用指示劑的蛋白質誤差原理,蛋白質與指示劑的離子(溴甲酚藍、四溴酚藍二酯)相結合生成複合物,引起指示劑的進一步電離,超過了尿液的緩衝能力,指示劑則發生顏色變化。顏色的深淺與蛋白質含量成正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