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男人和女人的遊戲——謀略與天性(4)(1 / 2)

因為武則天的專寵,使得在她老病甚篤的時候,她所寵愛的張易之和張昌宗兄弟想要陰謀篡奪帝位。但宰相張柬之和大臣崔玄、敬暉、桓彥範、袁恕己等人,出其不意地將此二人及其黨羽一網打盡,並請求武則天傳位給廬陵王,這事實上也是在逼武則天退位,讓中宗複位。武則天無奈之下隻好同意,而中宗仍尊她為“則天大聖皇帝”。至此,唐朝的國號又恢複了過來。神龍二年(公元706年),武則天逝世,享年八十一歲。臨死時,武則天要求把她的帝號除去,以高宗皇後的名義葬於乾陵,中宗諡之“大宗皇帝”。

唐玄宗晚年荒淫誤國

唐玄宗李隆基是唐朝的一位傳奇皇帝,他的前半生可以說是功勳卓著。武則天死後,中宗懦弱無能,朝政大權落於韋皇後和安樂公主之手。原來發動政變恢複唐朝的功臣——宰相張柬之也被她們貶官驅逐,太子李崇俊被殺。韋皇後效仿武則天的做法,讓自己的兄長韋溫掌握朝政大權,對於女兒安樂公主違法賣官鬻爵的行為不但不加以製止,反而坐視不理,大加縱容。公元710年,唐中宗被韋皇後和安樂公主合謀毒殺。然後,韋皇後便想學習武則天,做第二個女皇。沒有等韋皇後動手,一直在旁靜觀其變的李隆基和姑姑太平公主便搶先發動了兵變,率領禦林軍萬餘人攻占了皇宮,把韋皇後一派全部消滅。然後,由睿宗李旦重新即位,李隆基因功被立為了太子。

李隆基的父親李旦也和中宗一樣是個軟弱的皇帝,不願和太平公主發生正麵衝突,總是忍讓。而太平公主則認為是自己給了他做皇帝的機會,功勞巨大,所以她掌握了朝政大權。隨著勢力的強大,太平公主的野心不斷膨脹,也想像母親那樣做女皇。太平公主的主要對手便是太子李隆基,開始她沒把李隆基放在眼裏,覺得他還年輕,但了解了李隆基的英勇果斷之後,就開始防範他。她製造輿論,說李隆基不是長子,沒資格做太子,更不能繼承皇位。太平公主的目的是要廢除李隆基的太子身份,為自己以後做女皇帝開路。

公元712年,睿宗厭煩了做皇帝的生活,把帝位讓給了兒子李隆基,但是太平公主仍然掌握著朝政大權:朝廷三品以上官員的任免權和軍政大事的決定權。睿宗的讓位加劇了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矛盾。雙方都在積蓄力量,準備除掉對方。

公元713年7月3日,唐玄宗李隆基果斷地先下了手,親自率領兵馬除掉了太平公主和她手下的骨幹數十人,將傾向於太平公主的官員全部罷免革職。唐玄宗終於掌握了皇帝應有的權力。這一年,唐玄宗把年號改為開元,表明了自己勵精圖治、再創唐朝偉業的堅定決心。

◎ 大力改革 政治清明

唐玄宗在清除太平公主之後,徹底鞏固了皇權,但當時的形勢不容樂觀:兵變大大地傷了朝廷的元氣,吏治的混亂、腐敗亟待治理。所以,唐玄宗表示要量才任官,提拔賢能之人做宰相。在這方麵,唐玄宗還是有伯樂眼光的,著名的姚崇、宋炆、張九齡等都是唐玄宗時期的宰相。姚崇辦事果斷,因他向唐玄宗提出了十條建議而被器重,做了宰相。十條建議包括:勿貪邊功,廣開言路,獎勵正直大臣,勿使皇族專權,勿使宦官專權等。唐玄宗基本上都按照姚崇的建議執行了。對於皇親國戚,姚崇也不予照顧。當時薛王李業的舅舅王仙童欺壓百姓,為非作歹,姚崇奏請玄宗批準後,懲辦了王仙童。

唐玄宗不僅慧眼識賢相,還對吏治進行整治,提高了官僚機構的辦事效率。他采取了很多有效的措施:第一,精簡機構,裁減多餘官員。他把武則天以來的許多無用的官員一律裁撤,這樣不但提高了行政效率,而且節省了政府支出。第二,確立嚴格的考核製度,加強對地方官員的管理。在每年的十月,他都派按察使到各地巡察民情,糾舉違法官員,嚴懲不貸。第三,重新恢複諫官和史官參加宰相會議的製度。這本是唐太宗時期的一種製度,讓諫官和史官參與討論國家大事,監督朝政。到武則天主政時,由於提拔了許敬宗和李義府等人做宰相,有的事不敢公開,因此將這項製度廢除了。第四,重視縣官的任免。唐玄宗認為郡縣的官員是治理國家的先鋒,他們直接和百姓打交道,代表著國家形象。所以,玄宗經常親自出題考核縣官,確切地了解這些縣官是不是真正稱職。如果考試優秀,可以馬上得到提拔,如果名不副實,就會馬上遭到罷黜。

唐玄宗知人善任,賞罰分明,辦事幹練果斷,這些都是他能開創“開元盛世”的原因。

◎ 奸臣亂相 晚節不保

可惜,在開創了盛世之後,晚年的唐玄宗,逐漸滿足了。他沉溺於享樂之中,沒有了先前勵精圖治的抱負,也沒有了改革時期的節儉之風。正直的宰相張九齡等人先後被罷官,小人李林甫爬上了相位,李林甫病死後,又由楊國忠掌權,致使朝廷更加黑暗。

奸相李林甫最善於揣測唐玄宗的心思。公元736年,唐玄宗想從洛陽回長安,但宰相張九齡等人認為秋收還沒有結束就上路會騷擾百姓,影響農業生產。李林甫在張九齡走後對唐玄宗說:長安和洛陽是陛下的西宮和東宮,陛下願意什麼時候來往就什麼時候來往,不必再等以後,至於妨礙了農民的秋收,免了他們的稅收就行了。玄宗聽了很高興,依此計而行。後來,李林甫又找機會誣陷張九齡等人,終於使唐玄宗將這些敢於直言的宰相罷免,從而把持了朝政。李林甫的特點就是當麵一張臉,背後又是另外一張臉,“口蜜腹劍”的成語最初就是在形容李林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