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曆史中的善惡——君子與小人的舞台(1)(2 / 3)

對於子弟,他也不允許特殊。在《與兄瑾書》中說:“喬(諸葛喬,兄瑾之次子,亮之繼子)本當還成都,今諸將子弟,皆得傳運,思惟宜同榮辱,今使喬督五六百兵,與諸子弟傳過於穀中。”特別是他臨死前立遺囑,使人讀後不禁肅然,“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至於臣在外任,無別調度,隨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別治生產,以長尺寸。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

從隆中決策,占有荊、益,到建立和鞏固蜀漢政權,諸葛亮功蓋當世,權傾朝野,可是仍然過著清貧的生活。後人評論說:“……至讀其將歿自表之辭,則知天下物欲,舉不足以動之,所為者深,則所發者大,理固然矣……”孟子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可謂大丈夫也。”“聞伯夷之風而貪夫廉”,讀孔明之《遺表》、《遺囑》,貪夫能不羞死?!

◎ 虛心納諫 嚴於律己

“天下奇才!”是出自諸葛亮的對手司馬懿之口,而他自己卻說:“臣賦性挫直。”其實他除了天資聰慧、敏而好學、學以廣才之外,十分重要的是他從不自以為是,而是虛心納諫。也就是“集眾思,廣忠益”。

街亭之敗,箕穀失利,他以至誠之心,引咎自責。上疏自貶雲:“臣以才弱,叨竊非據,親秉旄鉞,以勵三軍,不能訓章明法,臨事而懼,致有街亭違命之闕,箕穀不戒之失。咎皆在臣,受任無方……春秋責帥,臣職是當,請自貶三等,以督厥咎。”此後,他多次強調:“諸有忠慮於國,但勤攻吾之闕……”於是,“考微勞,甄烈士,引咎責射,布所失於天下”。

建興六年(公元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北征,由於軍容整,號令明,軍威所至,南安、天水、安定三郡皆降。後因馬謖的街亭之失,造成全線崩潰。但撤退時,遷西縣千餘家歸於漢中,百姓出於對諸葛亮的敬忠而稱賀。諸葛亮答道:“普天之下,莫非漢民,國家威力未舉,使百姓困於虎狼之吻,一夫有死,皆亮之罪,以此相賀,能不為愧!”曆史上曾經有“子文逃富”(不能使百姓脫貧致富,他引咎自責,不領取國家給予的正常薪俸);“申胥逃賞”(挽國家於危難,是臣宰的責任,不應要賞);“田疇逃爵”(幫助曹操平定烏桓,報了烏桓殺其郡名士之仇,而堅持不要曹操的封爵)。前述三子所為,成曆史佳話。而作為丞相,獨攬國柄,引咎自責,布所失於天下者,唯諸葛亮而已。

◎ 舉賢任能 邪惡不齒

其實曆數三國,蜀漢政權僅一州之地,但是文武將帥立傳者即達八十八人。其中有運籌帷幄之帥才;有勇冠三軍的武將;有立法施度的能臣;有臨危死節的忠義之士。這和諸葛亮的薦賢任能是分不開的。一份《出師表》,他就舉薦了一批重要人才。他任人唯賢,不限資曆門第,無論來自劉璋舊部,還是來自曹魏,凡有忠慮於國,皆量才錄用、平等看待;如法正、李平、董和、張裔、許靖、呂凱、王伉等皆劉璋舊部;劉巴、薑維皆曹魏之能臣名將。最終,他們為蜀漢政權的建立、鞏固和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他不僅自己千方百計選賢任能,“天水關”收薑維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而且鼓勵部下積極推薦人才。丞相府參軍姚掾,曾舉薦過一大批文武人才,諸葛亮借此教誨群下說:“忠益者莫大於進人,進人者各務其所尚;今姚掾並存剛柔,以廣文武之用,可謂博雅矣。願諸掾各希此事,以司其事。”可見其為國求才之渴,愛才之深。然而對於那些利欲熏心、製造混亂的害群之馬,施用詭計的邪惡之徒,他也堅決黜之而不惜。如諸葛亮鎮守荊州時,曾對孫權使臣說:“龐統、廖立,楚之良才,當振興事業者也。”入蜀之後,廖立自恃有才,指責劉備,譏諷關羽,攻擊向朗、文恭、郭演長,反對諸葛亮南征,妄自尊大,動搖軍心。為除此邪惡之徒,諸葛亮上表彈奏,將廖立削職為民,流放到汶山郡。廖立常冀亮能複用他,聞亮卒,垂泣歎曰:“吾終為左衽矣。”

又如李嚴(公元230年改李平),雖為劉璋舊部,但在蜀漢政權中由於諸葛亮的推薦,頗得重用,在白帝城他與諸葛亮同受托孤之任,後與諸葛亮並任中都護,統領內外軍事,封都鄉侯。建興九年(公元231年)春,諸葛亮發兵漢中,令李平督運糧草,時值淫雨,運糧誤期,他寫信要諸葛亮退兵,兵既退,他又怕承擔責任,耍兩麵派手法,被諸葛亮當麵揭穿,李平理屈詞窮。為正軍法,李平被貶為庶民,流放梓潼郡。

在罷黜李平之後,諸葛亮給時任中郎將參軍的李平之子李豐寫信,要他勸慰父親,自省前過,隻要一心為國,仍有出路。建興十二年,聞亮卒,李平知不可複出,憂憤而死。對此,習鑿齒讚雲:“昔管仲奪伯氏駢邑三百,沒齒而無怨言,聖人以為難。諸葛亮使廖立垂泣,李平致死,豈徒無怨言而己哉……法行乎不可不用,刑加乎自犯之罪……天下有不服者乎?諸葛亮於是可謂能用刑者矣。自秦漢以來,未知有也。”習鑿齒之評,可謂至矣。此無它,“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