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當趙匡胤還在睡夢中的時候,忽被一陣“萬歲”聲驚醒,大將高懷德捧著黃袍,不由分說就披在了趙匡胤的身上,三軍高呼萬歲,響徹雲霄。趙匡胤推辭再三,眾人以死相脅,最後趙匡胤效仿劉邦約法三章,大軍向東京進軍。城內殿前都指揮使石守信,都虞侯王審琦早已恭候多時,此二人都是趙匡胤的心腹。接下來的事情正如上麵所說的,趙匡胤逼迫恭帝禪位,輕易地奪取了後周政權,改國號為宋,建立了趙宋王朝,趙匡胤即宋太祖。
以上的故事雖然有野史潤色的可能。但是,宋太祖趙匡胤善用輿論的本事的確已經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後來他用這一招又創造出了另一個著名典故,這就是“杯酒釋兵權”。話說宋太祖即位後不出半年,就有兩個節度使起兵反對宋朝。宋太祖親自出征,費了很大勁兒,才把他們平定。因為這件事,宋太祖心裏總不太踏實。有一次,他單獨找趙普談話,問他說:“自從唐朝末年以來,換了五個朝代,沒完沒了地打仗,不知道死了多少老百姓。這到底是什麼原因?”
趙普說:“原因很簡單。國家混亂,毛病就出在藩鎮權力太大。如果把兵權集中到朝廷,天下自然太平無事了。”宋太祖連連點頭,稱讚趙普說得好。後來,趙普又對宋太祖說:“禁軍大將石守信、王審琦兩人,兵權太大,還是把他們調離禁軍為好。”宋太祖說:“你放心,這兩人是我的老朋友,不會反叛我。”趙普說:“我並不擔心他們叛變。但是據我看,這兩個人沒有做統帥的才能,管不住下麵的將士。有朝一日,下麵的人鬧起事來,隻怕他們也身不由己呀!”宋太祖敲敲自己的額頭說:“虧得你提醒一下。”
過了幾天,宋太祖在宮裏舉行宴會,請石守信、王審琦等幾位老將喝酒(此時是公元961年)。酒過數巡,宋太祖命令在旁侍候的太監退出。他拿起一杯酒,先請大家幹了杯,說:“要不是有你們的幫助,我也不會有現在這個地位。但是你們哪兒知道,做皇帝也有很大難處,還不如做個節度使自在。不瞞各位說,這一年來,我就沒有睡過一夜安穩覺。”
石守信等人聽了十分驚奇,連忙問這是什麼緣故。宋太祖說:“這還不明白?皇帝這個位子,誰不眼紅呀?”石守信等聽出話音兒來了。大家著了慌,跪在地上說:“陛下為什麼說這樣的話?現在天下已經安定了,誰還敢對陛下有二心?”宋太祖搖搖頭說:“對你們幾位我還信不過?隻怕你們的部下當中,有人貪圖富貴,把黃袍披在你們身上。你們想不幹,能行嗎?”石守信等聽到這裏,感到大禍臨頭,連連磕頭,含著眼淚說:“我們都是粗人,沒想到這一點,請陛下指引一條出路。”
宋太祖說:“我替你們著想,你們不如把兵權交出來,到地方上去做個閑官,買些田產房屋,給子孫留點兒家業,快快活活度晚年。我和你們結為親家,彼此毫無猜疑,不是更好嗎?”石守信等齊聲說:“陛下為我們想得太周到啦!”
酒席一散,大家各自回家。第二天上朝,每人都遞上一份奏章,說自己年老多病,請求辭職。宋太祖馬上批準,收回他們的兵權,賞給他們一大筆財物,打發他們到各地去做節度使。曆史上把這件事稱為“杯酒釋兵權”(“釋”就是“解除”)。
過了一段時間,又有一些節度使到京城來朝見(此時是公元969年)。宋太祖在禦花園舉行宴會。太祖說:“你們都是國家老臣,現在藩鎮的事務那麼繁忙,還要你們做這種苦差,我真過意不去!有個乖巧的節度使馬上接口說:“我本來沒什麼功勞,留在這個位子上也不合適,希望陛下讓我告老回鄉。”第二天,宋太祖把這些節度使的兵權全部解除了。
宋太祖收回地方將領的兵權以後,建立了新的軍事製度,從地方軍隊中挑選出精兵,編成禁軍,由皇帝直接控製;各地行政長官也由朝廷委派。通過這些措施,新建立的北宋王朝開始穩定下來。從這一點來說,如果董卓有趙匡胤一半兒的對輿論傳播技巧的把握,也許曆史會被改寫。
從“陳橋兵變”到“杯酒釋兵權”,我們可以看出趙匡胤善於把握人心、利用輿論造勢的本事,給他封一個輿論學博士的頭銜都不為過。在兩次關鍵的事件中,趙匡胤都沒有自己出麵直接表達自己的願望,而是借別人之口,借輿論之勢,甚至必要的時候還拿捏一把,最後得償所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