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曆史中的加減法 —— 一加一減得天下(3)(2 / 3)

關羽被困在荊州路上,進退不得,退至麥城,被吳兵團團圍住。關羽派廖化前往上庸求救於劉封、孟達。沒想到孟達說:“公以彼為叔,彼以公為草芥耳。”當年劉備登位漢中王時,想要立後嗣,派人問關羽,關羽說:“立嫡不立庶,古之常理,又何必問吾乎?”所以孟達說關羽把劉封看成“草芥”,劉封一賭氣,就不出兵相救。關羽無計可施,隻能從麥城突圍,王甫諫道:“小路有埋伏,可走大路。”關羽昂然地說:“雖有埋伏,吾何懼哉!”都兵敗如山倒了,關羽的傲氣仍然一點兒不減。最後,關羽悲壯地兵敗身亡。

人們常說:“性格決定命運。”關羽高傲自負的性格,既決定了他的勇猛剛強、一往無前,也決定了他最後敗走麥城、飲恨而亡的命運。而關羽的敗走麥城,也使得劉備被迫麵臨他一生中最困難的選擇:要顧孫劉聯盟的大局,就不能為關羽報仇;不報仇,結義的誓言便不能遵守,便會失去自己的立身之本——人和。劉備最終的選擇,不說大家也都明白了。聯吳抗曹,是正確的加減法,毀吳滅曹,是錯誤的加減法,作為加號出現的諸葛亮,最終被作為減號出現的關羽所誤,這不能不使人感慨。

加與減的謀略

縱觀中國曆史,群雄並起的三國時期被研究和演繹的次數非常多,但從對曆史的貢獻上來說,這段曆史遠遠不及唐朝、漢朝重要。之所以被屢屢提及,是因為三國的曆史就是一部謀略的曆史,而在這部謀略的曆史中,最為光彩奪目的一個人就是蜀相諸葛亮。諸葛亮一生的謀略從三顧茅廬和隆中對開始,在這兩個關鍵的曆史事件中,諸葛亮把自謀和他謀的加減智慧表現得淋漓盡致,並以此引導了整個蜀國的命運。

三顧茅廬與隆中對

如果說劉備的三顧茅廬,求得臥龍出山是三分天下局麵的開始,那麼,著名的隆中對則是諸葛亮實現三國鼎立這一目標的具體規劃。我們來回顧一下這個著名的故事:劉備三顧茅廬後終於見到了諸葛亮本人,在劉備的一再請求下,諸葛亮同意回答劉備的問題,並詢問劉備有什麼誌向。

劉備告曰:“漢室傾頹,奸臣竊命。備不量力,欲伸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迄無所就。惟先生開其愚而拯其厄,實為萬幸!”

諸葛亮曰:“自董卓造逆以來,天下豪傑並起。曹操勢不及袁紹,而竟能克紹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曆三世,國險而民附,此可用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裏,天府之國,高祖因之以成帝業。今劉璋暗弱,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彝、越,外結孫權,內修政理,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大業可成,漢室可興矣。此亮所以為將軍謀者也。惟將軍圖之。”

言罷,命童子取出畫一軸,掛於中堂,指謂玄德曰:“此西川五十四州之圖也。將軍欲成霸業,北讓曹操占天時,南讓孫權占地利,將軍可占人和。先取荊州為家,後即取西川建基業,以成鼎足之勢,然後可圖中原也。”劉備大喜。

第二天臨行前,諸葛亮吩咐諸葛均說:“吾受劉皇叔三顧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於此,勿得荒蕪田畝。待吾功成之日,即當歸隱。”

這裏有幾個疑問,要先提出來:

疑問一:諸葛亮有經天緯地之才,而且正當青年,是施展抱負的大好時機,為何深藏不露,甘於歸隱?

疑問二:諸葛亮為什麼要劉備三顧茅廬之後才與他見麵,而且從秋末到早春,拖延了數月?

疑問三:諸葛亮為什麼不投曹操,不投孫權(其兄諸葛瑾正在為東吳效力),而最終投了劉備?

疑問四:為什麼諸葛亮在臨行前要特別交代弟弟照顧好田園,以待功成歸隱?

這裏就涉及到了諸葛亮的謀略問題。首先要考察一下劉皇叔的誠意和他對自己的需求程度,如果劉備抱著一種見不著就算了的心理,說明自己在其心中並沒有多大的分量;而如果沒有分量,在政治、軍事上就不會有地位,那麼自己就麵臨著被拋棄的危險。所以說,諸葛亮的隆中對和刻意製造的三顧茅廬,是其自謀和他謀的完美結合:三顧茅廬,考驗劉皇叔對自己的誠意,是自謀;隆中對,勾畫出未來國家的藍圖,成就蜀漢大業,實現劉備的理想,是他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