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氣血衝和,則百病不生
“氣血”是維持生命的源泉,更關係到女人一生的美麗和健康。氣足則血行暢順,血足則氣行健旺,氣血失,則膚色暗淡,眼圈發黑,花容失色,一身多病,令人苦惱。補氣養血可以從根本上調經理血,當然也是擁有嬌美容顏的養顏之本。
氣血衝和,萬病不生,一有怫鬱,諸病生焉。故人身諸病,多生於鬱。
——《丹溪心法·六鬱》
朱丹溪曰:“氣血衝和,萬病不生。”就是說:如果人身上的氣血達到一種平衡、諧調、通暢、有序的衝和平衡狀態,就能保持精力充沛,身心舒暢,體魄強健,益壽延年。
在中醫學上,“氣”是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因為它被視為人體生長發育、髒腑運轉、體內物質運輸、傳遞和排泄的基本推動能源。俗話講的“斷氣”即表明一個機體的死亡,沒了氣就沒了命。故《莊子·知北遊》謂:“人之生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
關於氣,我們生活裏的日常語言就更多了,“受氣”、“生氣”、“沒力氣”、“中氣不足”等。如果我們身體上的“氣”不好好工作的話,我們的身體就會生病,表現出各種症狀,如“氣滯”、“氣鬱”、“氣逆”、“氣陷”等。
“氣滯”——就是氣的運動不暢,最典型的症狀就是脹痛。根據氣滯的部位不同,出現脹痛的部位也不同。比如:月經引起的小腹脹痛,就是典型的氣滯引起的婦科疾病。
“氣鬱”——指的是氣結聚在內,不能通行周身。如果氣鬱結在內,不能正常運動,人體髒腑的運轉、物質的運輸和排泄都會出現一定程度的障礙。如:女性胸悶憋氣、冬天經常會感到手腳冰冷,其實就是氣運行不暢所導致的。所以,冬天一定要多吃多運動才能保證氣血的正常運行。
“氣逆”——指的是體內的氣上升太過或下降不及給人體造成的疾病。氣在人體中的運動是升降有序的,上升作用能保證將體內的營養物質運輸到頭部,維持各髒器在體內的位置;下降則是使進入人體的物質能自上而下地依次傳遞,並能將各種代謝物向下彙集,通過大小便排出體外。如果上升作用過強就會使頭部過度充血,出現頭暈腦漲、麵紅目赤、頭痛易怒、月經過多、兩肋脹痛,甚至出現昏迷、半身癱瘓、口角歪斜等症;下降作用過弱則會使飲食傳遞失常,出現泛酸、惡心、嘔吐等症。
“氣陷”——和“氣逆”正好相反,指的是上升不足或下降太過。上升不足則會導致頭部缺血缺氧或髒腑不能固定在原來的位置,出現崩漏、頭暈、健忘、眼前發黑、精神不振等症;下降太過則會導致食物的傳遞過快或代謝物的過度排出,從而出現腹瀉、小便頻數等症。
上麵講了人體的重要物質“氣”,那接下來就要講一講“血”。
血對人體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滋養,它攜帶的營養成分和氧氣是人體各組織器官進行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血對女人來說太重要了,血充足,則人麵色紅潤,肌膚飽滿豐盈,毛發潤滑有光澤。因為血是將氣的效能傳遞到全身各髒器的最好載體,所以中醫上又稱“血為氣之母”,認為“血能載氣”。
如果血虧損或者運行失常就會導致各種不適,比如失眠、健忘、煩躁、驚悸、麵色無華、月經紊亂等等,長此以往必將導致更嚴重的疾病。
氣、血是構成人體生命、生理活動的基本物質,氣、血的調養對女性來說特別重要。由於女性的生理特點,月經時血液會有一定量的消耗和流失,加之經期情緒、心理的變化,身體中的雌性激素分泌降低,月經失調紊亂也就時常發生。隨之而來的肌膚變化,可想而知。膚色暗沉,眼圈發黑,還有滿臉的痘痘,花容失色,令人苦惱。在經期調節內分泌,提高荷爾蒙水平,補氣養血,是擁有嬌美容顏的養顏之本。
中醫養生小提示
女性保養氣血首先要有平和的心態。心情愉快,開朗樂觀,不僅可以增強機體的免疫力,有利於身心健康,同時還能促使造血機能更加旺盛,使麵色紅潤,經血調暢,精力充沛。
第二節 人有三寶精氣神
善養生者,必寶其精,精盈氣盛,氣盛則神全,神全則身健,身健則病少。
——張景嶽
中醫學把人體最重要的物質與功能活動概括為精、氣、神,認為它們是生命之根本,是維持人體整個生命活動的三大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