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則天皇帝(4)(3 / 3)

魏元忠為監軍,為平叛立下大功,被擢升為司刑(大理)正,不久升為洛陽縣令。永昌元年(公元689年),魏元忠與刑部尚書張楚金等一起被酷吏周興誣陷下獄,將被處決。由於武則天的醒悟,改為免死流放貴州。不久後又得到起用,由侍禦史升為禦史中丞。長壽元年(公元692年),魏元忠與狄仁傑等一起被來俊臣、侯思止陷害。幾經周折之後,他又一次從屠刀下生還,被貶為涪陵(今屬重慶市)縣令。

神功元年(公元697年)九月,魏元忠被召拜為禦史中丞。他曆經多次死刑和流放而不屈服,使武則天更為看重,成為狄仁傑之後武則天倚為棟梁的人物。聖曆二年(公元699年),拜為宰相,又兼左肅政台禦史大夫,先後檢校並州、洛州長史,多次為大總管帶兵抵禦突厥和吐蕃的侵犯。李顯被複立為太子後,武則天任命魏元忠以宰相檢校太子左庶子,委以輔佐太子以保證安全接班的重任。後因請逐去二張而得罪,再次下獄。由於張說出麵作證,免於一死,貶為端州高要(今廣東肇慶)縣尉。由於專製政治體製中權力鬥爭的影響,魏元忠在武則天晚年再被貶逐,但縱觀其在武則天時代的經曆,基本還是受到信任和被重用的,幾起幾落而大難不死。

姚崇:頭腦清晰,辦事周密。姚崇是難得的和平宰相之才。在平契丹時,武則天看中了他的才能,提拔他為鳳閣侍郎,後狄仁傑推薦認為可以為宰相,女皇即提拔他為同平章事,長安四年又委為相王府長史,秩位並同鳳閣鶯台三品。同年七月,武則天又讓他兼夏官尚書事。姚崇明智地上奏說:“臣事相王,不宜任兵部尚書典兵馬,臣倒不怕死,但恐對相王無益。”女皇覺得親王屬官而掌兵部確屬不當,但又堅持讓他改兼春官尚書。為防突厥,武則天令姚崇為靈武道行軍大總管,接著即任靈武道安撫大使。

狄仁傑:沉厚有謀,能斷大事。狄仁傑才能見識超過群宰相,又老成可靠,直率坦誠,公正無私,出則定撫一方,政事遠播;入則定奪大事,穩若磐石,在朝野均有很高的聲望。尤其是他能針對武則天個性很強的特點,每決大事,必能打動武則天的心,從而得到她的讚許和支持,武則天尊重他,常稱之為“國老”而不呼其名,每當入見跪拜之時,武則天總要阻止他說:“每見公拜,朕亦身痛。”久視元年(公元700年)九月,狄仁傑去世,武則天哭了,並說:“朝堂空矣!”後來朝廷上遇有大事而眾人無法裁決定奪之時,武則天總要感歎:“天奪吾國老何太早耶!”

一件小事很說明狄仁傑的官品。天授二年(公元691年)九月,被貶為洛州司馬的狄仁傑為地官侍郎、同平章事。武則天對狄仁傑說:“卿在汝南,很有善政聲譽,但被人陷害,卿欲知是誰要害你嗎?”狄仁傑說:“陛下以為臣有過,臣請改過自新;陛下知道臣無過,是臣之大幸。臣不願知道陷害我的人的名字。”武則天聽了,很讚賞他的品格。

此外,還有一些人,如李昭德強幹;王及善為人清正難奪,有大臣之節;敬暉以清幹著稱,他們也因各自的特點而被武則天重用。

一般人也許會認為,隻要給人甜頭,就能讓人為你死心塌地賣命。實際上,用人之本在於貼心。在武則天因為政變而被迫遜位遷居上陽宮的時候,在政變中起過積極作用的宰相姚崇痛哭流涕。張柬之對他說:“今天難道是哭的時候嗎?恐怕你的大禍就從這裏開始了!”姚崇說:“元之侍奉則天皇帝時間很久,突然與她分手,實在是悲痛難忍。前天我同你誅殺奸逆,是臣的情義;今天離別舊君主,也是臣的情義。即使因此得罪,也是心甘情願的。”

武則天當上皇帝,運用自己獨特的用人方法,招攬到了一批對自己死心塌地、忠心耿耿的人才。

控 權

《資治通鑒》中說:武則天自從徐敬業造反後,懷疑天下人大多對她有所圖謀,又因為自己久專國政,知道宗室大臣心懷怨恨,武則天就打算大肆誅殺以威嚇天下。

武則天是女人,她要登上皇位,阻力之大可想而知,即使“革命”成功,無論在朝在野都有大批李唐王室的擁戴者和儒家倫理的捍衛者伺機而動。她是坐在火爐上的。她“以刑法理天下”、“肆斬殺怖天下”,用恐怖和狂殺營造高壓的氣氛,消滅了第二種聲音。

武則天製造壓力最主要的方式是實施恐怖政策。武則天的恐怖政策,給曆史留下了深刻的印記。千百年來,人們猶談虎色變。清人錢大昕詩雲:“四時鬼撲換匆匆,羅織爭誇告密工,此際模棱已難得,不矜獬豸觸邪功!”